2025年7月3日上午,巢湖学院实践团的脚步踏在小岗村友谊大道的沥青路面上,路两旁的葡萄园正挂着串串青果。当队员们拐进一片茅草屋顶的院落时,时光仿佛倒流——泥土墙缝里还嵌着1978年的稻草,堂屋方桌上的煤油灯旁,18枚红手印的契约书复印件在玻璃下泛着微光。这里是"当年农家",中国农村改革的原点坐标。
院落后排的瓦房与茅草屋形成奇妙对比:1985年村民盖起的砖瓦房里,黑白电视机、铸铁炊具陈列其间,墙上还贴着"万元户"的奖状。"茅草房是改革的起点,瓦房是吃饱饭的证明,再看看村头的别墅群,这就是小岗的三段式变迁。"村支书指着院外的现代民居说,太阳能路灯的倒影正投在晒谷场上。
非遗展示“大舞台”前,淮河大鼓传承人何吉平的鼓槌重重落下,《大包干惊雷》的唱词炸开在空气里:"十八颗手印红似火,犁破千年旧田规......"68岁的他敲鼓时。一旁的朱仁华老师打起凤阳花鼓,红绸鼓槌在阳光下划出弧线,新编的《凤阳歌》里混进了葡萄产业园的新歌词:"说小岗,道小岗,改革田头稻花香......"
"小岗的故事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老物件,""你看那舞台上的鼓点,农家乐里的米香,还有产业园的机器轰鸣,都是改革精神在说话。"夕阳西下时,实践团回望那片茅草屋顶,发现它们与远处的现代化厂房在暮色里连成一片,像一幅正在续写的改革长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