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湖北某高校的8名志愿者走进沧浪洲湿地公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志愿服务与社会调查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志愿服务,深入了解湿地公园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环境保护意识。志愿者们不仅协助公园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维护,还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收集了关于生活方式、环保观念及社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沧浪洲湿地公园作为当地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与周边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此次调研不仅为高校学子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为湿地生态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紧密联系,也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思考。

志愿者观察公园水质

志愿者探查水质是否有问题

观察树木生长情况
志愿服务:从环保行动到社区互动 清晨8点,8名志愿者在湿地公园入口处集合,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手持清洁工具,开始了当天的环保行动。他们的任务包括清理步道旁的垃圾、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并向市民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到达公园志愿者进行分工

到达公园志愿者队长正在讲解注意事项
“很多游客对湿地的生态价值并不了解,甚至有人随意丢弃垃圾。”志愿者何心一边捡起塑料瓶,一边说道。在清理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尽管公园内设有多个垃圾桶,但仍有不少烟头、食品包装袋散落在草丛中。为此,他们不仅动手清理,还主动向游客发放环保宣传单,耐心讲解湿地保护的意义。

向游客讲解湿地保护意义

向游客发放环保宣传单
除了环境维护,志愿者们还与公园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据公园工作人员王先生介绍,沧浪洲湿地公园是本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但由于游客增多,管理压力也随之加大。“志愿者的到来帮了我们大忙,他们的宣传也让更多游客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王先生表示。
问卷调查:探寻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在志愿服务间隙,志愿者们分成两组,对公园周边的居民和游客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日常生活习惯、环保意识、对湿地公园的认知及建议等方面。
“您平时会来湿地公园散步吗?”“您认为公园还需要哪些改进?”志愿者郭子豪手持问卷,耐心询问一位正在晨练的老人。这位老人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会来公园锻炼,但认为公园的公共设施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增加更多的休息长椅和指示牌。
在调查中,志愿者们发现,本地居民对湿地公园的依赖度较高,许多人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一位带着孩子游玩的母亲告诉志愿者:“这里空气好,孩子也喜欢来看鸟类,但周末人太多,希望能加强秩序管理。”此外,不少居民也提出了增加垃圾桶数量、加强水质监测等建议。

志愿者在做调查问卷

志愿者在做调查问卷

志愿者在做调查问卷
深入交流:感受本土文化的温度 除了问卷调查,志愿者们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一位在公园附近经营小卖部的店主向志愿者们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我在这儿住了二十多年,以前湿地没开发时,这里就是一片荒滩,现在环境好了,来玩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也好做了。”店主笑着说道。
志愿者们还注意到,许多老年人喜欢在公园里聚集,下棋、唱歌或闲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告诉志愿者,湿地公园不仅是休闲场所,更是社区社交的重要空间。“我们这些老伙计每天约在这儿见面,聊聊家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公园里养的鸵鸟
反思与收获:环保与人文的融合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对当天的经历进行了总结。带队老师李老师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实践了环保理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社区互动,理解本土文化。”
志愿者杨泽宇在分享会上感慨道:“以前我觉得环保就是捡垃圾、种树,但今天和居民们聊天后,我才意识到环保和人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
此次沧浪洲湿地公园之行,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通过实地调研,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紧密联系,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活动结束志愿者在做活动总结
结语: 湖北某高校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足迹留在了沧浪洲湿地公园的每一寸土地上,而湿地公园的故事也深深印在了他们的心中。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环保实践,更是一次文化与自然的对话,为未来更多类似的调研与志愿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活动结束志愿者一起合影
通讯员:郭子豪 周瑜民
日期: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