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0日,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雷锋青年团”护青志愿服务队(9名成员)深入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全国文明村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知识润童心,陪伴助成长”和“知识宣讲暖童心,陪伴服务促成长”为核心,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示范沃土:晏家坝村的振兴底色晏家坝村是四川省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拥有“全国文明村镇”、“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荣誉。该村深植“崇信、崇礼、崇文”的“三崇文化”,创新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人居环境整洁优美,为实践活动提供了深厚土壤。
一、 知识守护成长:精准滴灌与安全护航精准课业辅导: 服务队每日在村活动中心开设“知识课堂”,针对30余名不同学龄儿童进行“一对一”精准辅导。采用“基础巩固+兴趣拓展”双轨方案,用易懂语言拆解难题,激发学习兴趣,见证孩子们从畏难到主动的转变。

图1 服务团成员讲解题目
筑牢安全防线: 紧扣暑期风险,打造互动式安全课堂:
用电安全: 情景模拟剧、卡通动画演示触电防范、安全用电规范,组织“雷电逃生”演练,强化“湿手不碰电”等口诀。

图2 服务团成员讲解用电安全知识

图3 服务团成员组织小朋友进行情景演练
消防安全: 利用旧水桶道具模拟灶台小火场景,亲身示范“捂口鼻、弯腰低姿”逃生要领,孩子们积极模仿。

图4 服务团成员宣讲消防知识
食品安全与防溺水: 通过趣味问答、图片展示讲解健康饮食、卫生习惯及“喊大人帮忙”等自救互救知识,奖励安全口诀贴纸。

图5 张爽宣讲食品安全
心灵守护: 关注儿童情感世界,运用“故事引导法”化解双胞胎姐妹解题争执;通过温和沟通平息羽毛球拍争夺冲突,引导谦让与合作,搭建友爱桥梁。

图6 服务团成员调解双胞胎姐妹矛盾

图7 指导老师和服务团成员调解矛盾
二、 文化浸润乡土:非遗唤醒自信根脉服务队以四川非遗为钥,开启文化传承之旅:
川剧脸谱绘画: 讲解脸谱象征(红脸忠勇、白脸奸诈、黑脸刚正),指导孩子们专注勾勒、填色,绘制个性脸谱,自豪感油然而生,传统魅力扎根心田。

图8 孩子们进行川剧脸谱创作
川剧魅力展演: 专业演员带来变脸绝技和滚灯表演,瞬息万变的脸谱、力与美的融合引得孩子们惊呼连连,掌声雷动,近距离感受非遗震撼。

图9 孩子们观看川剧表演

图10 非遗“滚灯表演”
非遗衍纸艺术: 讲解衍纸历史,指导孩子们卷曲、塑形彩色纸条,创作花卉、动物、风景。孩子们惊叹“小小纸条变艺术品”,文化认同与自豪感被激发。活动间隙还组织“我的家乡”主题绘画,抒发对家乡的热爱。

图11 服务团成员讲解非遗衍纸

图12 孩子展示非遗衍纸作品
三、 田野躬耕实践:汗水浇灌乡土真情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与农家灶台:
泥土课堂: 傍晚走进“创新实践园”,在村民指导下亲手采摘黄瓜、番茄等时令蔬菜。沾满泥土的双手和滚落的汗珠,让“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变得真切深刻。队员感慨:“真正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种植户赞赏大学生带来的土壤检测、有机肥配比等专业交流新视角。

图13 创新实践园采摘
烟火温情: 采摘归来,队员们分工协作洗菜、切配、生火、掌勺。厨艺精湛者掌勺,共同烹制清炒时蔬、凉拌黄瓜、南瓜汤等农家菜。村民、队员、孩子们围坐共餐,谈笑声、碗筷声与窗外蛙鸣交织成温馨乡村夜曲。老人感动:“带来了对土地的尊重和亲近。”队员日记写道:“从讲台到灶台,体验乡村多元生活,更懂乡村振兴需要俯身实干的青年担当。”
四、 精神灯塔照耀:厚植家国情怀沃土乡贤寄语: 党的二十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晏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查玉春深情寄语孩子们:“像爱眼睛一样爱家乡!珍惜学习时光,学好本领。无论走到哪里,记住晏家坝的根,用所学回报家乡,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话语如种子播撒心田,激发建设桑梓的责任感。

图14 查支书寄语
“两弹一星”铸魂: 队员张爽通过历史图片和互动问答,深情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放弃优渥条件、归国隐姓埋名,在戈壁滩用简陋设备甚至算盘研制“两弹一星”的感人事迹。强调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之心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伟大精神。孩子们聚精会神,眼中充满敬仰,踊跃抢答,“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种子深植心田。
五、青春之花,绽放振兴之路从晨曦微露时的课业守护与安全宣讲,到午后非遗体验的文化浸润与自信唤醒;从田间地头的躬身劳作、汗滴禾下土,到围炉共话的烟火温情、蛙声伴笑语——西华大学雷锋青年团护青志愿服务队在晏家坝村的四天,2500分钟的时光里,是知识与爱的深情传递,更是新时代青年精神的一次深刻淬炼与责任担当的生动彰显。
他们用耐心细致的辅导,点亮乡村儿童求知的智慧之光,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创新多样的安全课堂,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构筑起坚实的屏障;用沉浸式的非遗体验,唤醒深植于血脉的乡土文化自信,守护精神的家园;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和灶台前的忙碌身影,深刻体悟“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与乡村生活的质朴本真;更用饱含深情的红色精神宣讲和榜样的力量,在幼小的心灵厚植爱家乡、爱祖国的深沉情怀,点亮信仰的灯塔。
“我们以‘护青’为名,核心就是守护乡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守护乡村未来的希望。这次晏家坝之行,满载收获,但它绝不是终点,仅仅是我们服务国家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征程中的一个坚实起点。”指导老师李超在活动总结会上目光坚定地说道。服务队负责人张爽代表团队做出承诺:“我们将持续深化与晏家坝村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把这次社会实践摸清的‘真情况’——孩子们最迫切的需求、村民们最真切的期待、乡村发展中最实际的痛点——认真梳理总结,转化为长期化、项目化、精准化的志愿服务行动方案。无论是持续的线上课业辅导、定期的文化传承活动,还是结合专业优势参与乡村规划与环境治理,我们都将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帮扶机制,让青春的力量在乡村扎下根来。”
西华学子在晏家坝的每一步足迹、每一滴汗水、每一份真诚都清晰印证:当青春的力量自觉融入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洪流,当知识的星火点燃乡村的希望之光,当文化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滋润乡土的根脉,当奉献的旗帜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希望的种子必将在晏家坝这片示范沃土上破土而出,迎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终成栋梁!晏家坝,这片承载着无上荣誉与美好梦想的热土,正生动见证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笔,饱蘸知识、文化、汗水与家国情怀的浓墨,为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注入生生不息、澎湃激昂的青春动能!这曲由青春智慧与乡土深情共同谱写的时代交响,必将余韵悠长,响彻更广阔的田野山河!

图15 团队合影
单 位: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团队名称:“雷锋青年团”护青志愿服务队
文稿撰写:邓雨倩、赖玉林
图片摄影:赖玉林、邓雨倩、张爽、周平、麻芸飒
团队成员:张爽、周平、邓雨倩、赖玉林、麻芸飒、杨艺馨 、周俊丞、邹诗宇、朱俊峰
指导老师: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