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湖北某高校的8名志愿者走进市林业生物多样性展览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研学活动。此次参观旨在深入了解本地生物多样性现状、珍稀保护动物的生存习性以及当前生态保护措施,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展览馆内,丰富的动植物标本、生动的生态场景复原以及详实的保护案例,让志愿者沉浸式感受到自然生态的奇妙与脆弱。小组队长表示:“希望通过实地学习,让志愿者更直观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在未来科研或工作中践行保护理念。”在近三小时的参观中,志愿者不仅认真聆听讲解,还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展现出对生态保护的高度关注。
展览馆呈现生物多样性全景 林业生物多样性展览馆坐落于市区东郊,占地约500平方米,是省内首个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肌肉发达富有力量感的豹子模型,体现出了豹子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志愿者依次参观了“森林生态区”“湿地保护区”“濒危物种展厅”等核心展区。

展览馆豹子模型
在“森林生态区”,展览馆中野生动物模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画面中,一只海南虎斑鳽,其羽毛在阳光下泛出金属光泽。“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现存不足3000只。”讲解员介绍道。志愿者仔细记录着笔记:“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图片,没想到它的栖息地就在我们周边的湿地。”展区内还陈列着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种子标本,参观者可直观了解其生长环境与保护等级。

讲解员在给志愿者讲解植物
聚焦本土濒危物种保护实践“濒危物种展厅”以沉浸式光影技术还原了神农架林区的原始景观。当投影仪模拟出金丝猴群在树冠间跳跃的场景时,志愿者不禁感叹:“它们的社交行为比想象中更复杂!”展板数据显示,湖北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金钱豹、林麝等均面临栖息地碎片化的威胁。
针对这一现状,展览馆特别设置了“保护行动”专题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当地林业部门与高校合作的保护项目:通过架设生态廊道连接隔离的森林斑块,红外监测显示,2022年已有3只金钱豹利用廊道完成迁徙。解说员指着模型沙盘补充道:“我们学校参与的‘无人机巡护计划’也在这里展示,科技手段正在成为保护的新助力。
互动体验激发保护热情 在“湿地保护区”展台,志愿者戴上VR设备,模拟体验了湿地修复工作。通过虚拟操作,一志愿者成功“种植”了一片芦苇荡,系统随即生成水质改善数据。“这种互动形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行动都能影响生态系统。”某志愿者分享道。展览馆还设置了“保护誓言”电子签名墙,8名志愿者郑重留下承诺:“拒绝野生动物制品,低碳出行,守护绿色家园。”
参观尾声,一场小型研讨会在馆内会议室举行。展览馆馆长与志愿者们就“城市扩张与生态平衡”展开讨论。其中志愿者周瑜民提出疑问:“如何在发展中兼顾保护?”志愿者周瑜民以武汉市沉湖湿地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为例,强调“科学规划与公众参与缺一不可”。现场气氛热烈,原定半小时的交流延长至一小时。

在展览馆中大家一起讨论
结语
夕阳西下,参观队伍带着厚实的资料与思考踏上归程。学生领队表示:“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更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立即行动。”据悉,该高校将与展览馆建立长期合作,未来定期组织生态研学,并招募志愿者参与野外监测。正如展馆出口处那句醒目的标语所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次行动都在塑造未来。

志愿者合影
通讯员:郭子豪 周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