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桂林理工大学“一叶兴乡”实践团走进灌阳县“再味18”油茶店,沉浸式探寻传统油茶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底蕴。
灌阳油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瑶乡先民以茶叶、生姜、花生等原料熬制驱寒饮品,逐渐形成独特民俗。乾隆南巡时赐名“爽神汤”的典故,使其承载历史韵味;2018年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凸显其文化价值。在当地,油茶融入生活肌理——新生儿“三朝茶”、新婚“媳妇茶”等习俗,让这碗茶汤成为情感与祝福的载体。
在“再味18”店内,传承人演示油茶制作:铁锅炒茶至“沙沙”作响时,需以200℃火候翻拌至茶叶均匀受热;陶钵舂茶时,手腕匀速发力,方能舂出细密茶沫与醇厚茶香。实践团成员全程观察记录,手机镜头紧随翻炒手势,笔记本标注着舂茶力度的关键要点。
实操环节,成员们在“掌贴杵柄、肘带旋转”的指导下尝试舂茶,待炒米、花生倒入沸汤,金黄泡沫翻涌间香气四溢。完成制作后,众人端起陶碗品尝亲手熬制的油茶——姜的辛辣与茶的回甘交织,炒米脆响点缀口感,围坐交流中,村民用方言讲述“坐月子喝九朝茶”等民俗,让成员们读懂茶汤里的生活史诗。

实践团成员学习制作油茶 刘志玲摄
此次实践让学子们亲历非遗魅力,团队后续将整理“油茶民俗手账”,以图文形式传递这碗千年茶汤的文化密码,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青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