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绘织就乡韵长卷
7月8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的画笔,在徐家镇中心小学的白墙上勾勒出独特风景。团队以“五赴、传承、向新”为主题创作墙绘,将五年帮扶故事、乡土文化基因与青春创想熔铸于色彩,为乡村校园打造出一面承载记忆与希望的“会说话”的文化课堂。
墙绘左侧,纸飞机左翼舒展着两组动态场景:男孩蹬地踢向白球,志愿者怀抱书本侧耳倾听。朱砂色“五赴”二字嵌入草甸,与纸飞机的橙蓝轮廓形成撞色反差。踢球的张力,呼应“奔赴”的动能;读书的静美,暗合“深耕”的沉淀。纸飞机的羽翼纹理,藏着五年间支教课堂、田间陪伴的,志愿者的青春身影与乡村变迁在此刻叠印。
画面右侧,三孩童手拉手穿梭绿林间:姜黄、果绿、浅蓝的衣饰层次分明,朱红“传承”如绸带飘落树梢。手拉手的阵型,打破“传承”的沉重感:孩童的笑脸与跃动姿态,让文化基因化作流动的生命力。绿林底色取自塘垭村竹林,浅蓝天空呼应志愿队的青春底色。传统与新生在此对话:老辈人的乡土智慧,正通过孩童的眼眸与脚步,生长出更鲜活的模样。
纸飞机右翼,粉紫色山花肆意绽放“向新”红标点亮画面。孩童们张开的手臂、雀跃的步伐,恰似即将起飞的姿态;背景光斑与云纹,为画面注入轻盈感。纸飞机既是青春信物,也是乡村振兴的想象载体,“向新”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乡土少年伸手可触的明天。
这面以“五赴、传承、创新”为主题的墙绘,意义远超装饰本身,它是青春力量与乡土文化碰撞出的精神载体。
对乡村校园而言,墙绘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白墙化作“立体教材”,让“传承”与“创新”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触摸的成长指引;对塘垭村来说,墙绘是一份特殊的“记忆档案”:“五赴”板块串联起志愿队五年帮扶的足迹,无声诉说着外界与乡村的温暖联结,也让村民们直观感受到“被关注、被牵挂”的力量;对志愿队而言,画笔是沟通的桥梁。队员们将乡土元素融入创作时,实则在完成一场与乡村的对话,让青春力量以艺术形式扎根乡土。
暮色中,墙绘的暖光映着放学的孩童。这面承载五年情谊、乡土记忆与青春理想的墙,恰似一架永不落地的纸飞机——传承是扎根的重量,创新是腾飞的翅膀,而“五赴”的奔赴,永远是托举它翱翔的最有力的风。
记者:杨璐僮
摄影:李梦珂
作者:杨璐僮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