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走访察民生,政策帮扶暖人心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志愿走访察民生,政策帮扶暖人心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之采访残疾人和普通百姓
7月8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的5名志愿者跟随党政办主任胡燕老师和徐家镇塘垭村驻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海燕,走进塘垭村,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民生温度计”走访活动。五名大学生用笔记本和镜头,记录下两个特殊家庭与政策帮扶之间的故事。
在胡世银家,其丈夫周玉皇向志愿者们介绍,胡世银患病已超二十余年,近年病情愈发严重,每周需要前往县城医院进行两次透析。过去,每月六七千的医疗费用的巨大压力使他难以喘息,但政府为其申请“一事一议”医疗救助以及医疗保险缴纳补助后,医疗费缩减为六七百块钱。这一转变,不仅让家庭经济压力锐减,更让坚持治疗从“艰难负重”变为“可行选择”,生动诠释了国家医保政策为困难群体“减负兜底”的温度。面对明知妻子无法痊愈为何坚持治疗的问题,周玉皇笑言“能活一天是一天”,质朴话语背后,是夫妻深情,更是医保政策托举下,生命希望与家庭韧性的彰显。
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还参观了他在屋后自建的“阳光房”。据海燕书记讲述,在寒冷的冬天,夫妻二人时常围坐在阳光房的火炉旁唠家常。这温馨而美好的“阳光房”,是乡土爱情的真实写照,这个用废旧门窗改建的小小空间,成为政策减负后夫妻情感的物理载体,冬日炉火映照的不仅是温暖,更是医保政策支撑下的生活尊严。
大病户蔡杨登的公租房里,海燕书记介绍到蔡杨登年轻时在煤矿厂工作,因恶劣的工作环境,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几年前他与聋哑妻子离婚,妻子带走了女儿,如今他独自居住在塘垭村的公租房里。因身体原因,蔡杨登无法进行工作,只能依靠每月六百多元的低保度日。又因与条件较好的兄弟处于同一户口,申请到户产业奖补困难重重。但在塘垭村村委数年的努力,无数次提交申请材料后,他在两天前收到了4000元的产业奖补。
在与蔡杨登的交谈中,志愿者们不仅看到塘垭村村干部们身体力行、为民解忧的担当,更真切感受到国家扶贫政策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的真实模样。
此次走访,志愿者们深入基层,亲眼见证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助力困难群众生活改善的实效,让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幸福,锚定乡村振兴中民生保障的坚实步伐。
记者:沈思晨
摄影:曾馨慧
作者:沈思晨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