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轻狂枉少年
“人不轻狂枉少年”,光是念叨起来,就带有一份豪气,可真有几人敢于“轻狂”?
少年轻狂绝非字面意思上的轻浮、轻佻,其本质上应是一种敢想敢做的态度。它不是指行为,而是一种态度,心中有轻狂,做事亦能谨慎,它应是少年人尝试具备的一种心态。轻狂也好,寻常也罢,人不管怎样终究将渡过少年岁月,只是在少年这个年龄段,不曾拥有过这种心态未免有些可惜。
如若少年不轻狂,何以帮助少年更好的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埃里克森在发展心理学中写明,少年时期必要形成自我认知。因此少年有一份社会责任是需要在少年时期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而轻狂就是少年探索道路更好的助推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敢想敢做的促动,你才更能探求到自己的人生。少年不应被设限,在我最能探索自己人生界限的年纪,我想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汉代终军少年时,敢于擒南越王以报朝廷。不在自己年轻且精力无限、未来无限的时候去找自己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其次,轻狂少年无疑是自我肯定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表明:追求自我肯定, 渴望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将使少年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们不知道将轻狂给予少年,导致的结果是好是坏。因为毕竟人生是自己的,你把勇敢给予少年,他也能拿起拳头揍人。
如若少年不轻狂,将来的你,一定不再拥有狂的气力。一个人年少时期的容量决定一生的宽度,不轻狂的按照他人的认知给自己定位,当顺从在独立人格形成的少年时代就内化为习惯,那以后就会一直伴随。小时候你指不出皇帝的新衣是假的,长大的你一定看得到新衣。有人说可以将轻狂留给成年后的自己,我想说少年身上背负的东西远比成年人要少,而前面的路却比定型了的人多得多。随着心理及生理机能的变化,我们越来越不敢轻狂;随着身后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责任的负担,我们也越来越不能轻狂。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发现没有,这个时候你不轻易的狂纵自己了,你只记得年少的自己留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为成熟的自己积淀勇气与执着。
如若少年不轻狂,何以放纵理想、坚守自己。社会需要年轻人有一种精气神,开拓创新,拥抱理想,坚守自己。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青少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但北大才女卢新宁说:“我们那时的中国虽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其实想想是不是从少年时期开始,我们就迎合世俗的模板化的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步一步走向了别人认为的优秀与成功,而不是自己追向了自己构建的美好未来。中国的少年更应是有自己追求的少年,不要只肯埋头走路,不敢狂放一想。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少年做个美梦,你才有得追啊。再则,被人说成轻狂的人,其实他更能坚持自己,能被改造成乖孩子的一定不会被人叫成轻狂小子。而这个浮躁的社会更害怕年轻人内心没有了坚守。
如果,我还是个少年,“轻狂”一些又如何,可我算是枉了少年时,着实可惜。
时间:2022-04-19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