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神色匆匆的巫山双龙镇大学生村官张丽美正走在路上,她刚刚在巫山县城开完落实会,要抓紧时间赶回住处整理会议笔记,明天一早还要坐六点半的渡船从巫山县城回双龙镇。县政府给巫山双龙镇脱贫攻坚的“鏖战100天”任务接近尾声,县里即将派领导前去督察,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走在大街上,张丽美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不听话,被妈妈训斥两句而嚎啕大哭。行人的目光都看向那对母子,没有人注意到昏暗路灯下的张丽美在看到这一幕时瞬间红了的眼眶。
她已经三个月都没有回家了。此时的她,格外想念在70公里开外庙宇家中不满三岁的孩子。孩子六个月的时候她便来到了双龙工作,因为开庙宇距离双龙要坐三个小时的大巴车,她最多只能每周回家一次。碰上紧急工作,便是很久不能踏入家门。
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还是没有回去。她是一位渴盼妈妈回家的三岁孩童的母亲,也是奋战在巫山双龙镇扶贫一线的大学生村官。
“什么是人民公仆?公就是人民群众,仆就是服务”
2017年8月,重庆巫山县双龙镇启动了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嫁在巫山的内蒙古人张丽美通过了大学生村官考试,决心跟随组织安排,去双龙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双龙镇是重庆十八个国家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7年之前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只有7756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和重庆14个国家重点贫困区县平均水平。双龙镇共20个行政村,被认定的贫困村就占了一半,涵盖全镇1203户贫困户,共4082人。全镇以高山峡谷地形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除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到下午三点半之间运行的老旧渡船,从巫山县城到双龙镇政府只有半条村村通公路可走——另外半条还没来得及修就被来往的大货车压成了石块高低不平、泥泞崎岖的土路。
“你一个外地妹儿别到双龙去,双龙太穷了。”邻居都劝张丽美。“什么是人民公仆?公就是人民群众,仆就是服务,”年轻的张丽美眼睛里总是闪着光,“既然选择了当大学生村官,就要做好当人民公仆的准备。”
双龙镇空心化严重,而村里的老人又大多听不懂普通话,作为一个内蒙古人,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张丽美要求自己在三个月内掌握一口流利又地道的巫山当地话。
张丽美平时主要在镇政府扶贫办负责双龙镇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兼任洞桥村扶贫干部。“每份文件都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必须谨慎按照政策文件要求,对双龙镇每一户的具体情况仔细核查,确保不漏、不多出一个贫困户,”张丽美告诉新入职的同事,“这是对人民群众的交代。”
张丽美考虑问题很细致,总是为群众着想。以往贫困户的材料,都是镇里发电子版给村委会,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填写,张丽美接手工作后,考虑到部分村打印机没有普及、部分留守老人没有微信,她总是在镇里把所有材料打印好再委托村委会让村民手填关键信息。
她的办公桌正对着门口,“凡是在门口来回走的群众应该都是在找人,我就会喊他们进来坐坐,”张丽美说,“先坐嘛,好话暖人心,有的时候他们怒气冲冲的进来,给他们泡一杯茶,他们心里面就会平静一下。”张丽美的同事王珂告诉记者,“她从来不会让来访的群众为了办成一件事而跑来跑去,一般只要找到她,就什么事情都办了,国务院发文说地方政府要‘简化群众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张丽美这里绝对是落到实处了的。”
“得让习总书记明年宣布全国脱贫成功的时候有底气啊”
张丽美的同事,28岁的王珂,2017毕业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是双龙镇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研究生,目前作为选调生在双龙镇政府党群办主持工作。
党群办的工作需要王珂在网上及时录入镇政府工作人员相关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规划,但是全国都在录,网络卡,所以他必须趁晚上十二点或者凌晨四五点大家睡觉的时候抓紧录上去。为了方便随时下楼就能开始录入,王珂在办公室楼上申请了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放一张床,床头是几份工作文件和一瓶提神醒脑的风油精。
双龙镇是三峡工程移民搬迁镇,产业基础薄弱,历史遗留问题多,空心化严重,内生动力不足,贫困问题突出。因而双龙镇里的工作人员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外,每个人都要下村帮扶四个贫困户。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王珂节假日一般都在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脆李、板栗等种植产业,进行电商宣传,寻找政策优惠,帮助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贷小额贷款等等。“几乎没有时间陪女朋友和家人,”王珂和女朋友是异地恋,一年见不了几次,有次女朋友来双龙找他,结果半夜两点多他接到电话说东边的山体可能要滑坡,需要他马上过去疏散群众,王珂披上衣服就赶赴现场,一直忙到第二天晚上,连个电话都没打回去,“女朋友下午就回去了,”王珂苦笑。
地方贫瘠、压力又大,经常要靠酒精助眠的工作情况让王珂一直想考到别的地方去。有一次他跟着镇里的书记易前聪去县城开会,出来就遇见书记的妻子带着孩子守在县政府门口,当时书记手里正咬着一个鸡腿,跟妻子打了个招呼就回镇里去开落实会了,根本不顾得回家看看。“我当时就不好意思说自己要去别的地方了,大家都为双龙脱贫工作攻坚克难,而且马上就要到2020年了,得让习总书记明年宣布全国脱贫成功的时候有底气啊!”王珂笑着说。
“我感觉我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洞桥村驻村干部张丽美处,记者知道了洞桥村社工魏李杰的故事。23岁的万州人魏李杰自2017年10月从学校的社会工作管理专业毕业后,已经在巫山工作两年了。她每日的工作就是针对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情况开展各项帮扶。
张丽美告诉记者,之前有个企业来到洞桥村给贫困儿童捐款,魏李杰就帮助企业整理了村里贫困儿童的情况,这让很多没有拿到捐助的家长认为是魏李杰“暗中操作”。从那之后,魏李杰在村里开展的各项情感陪伴、人际支持、社区互动的活动就困难了起来。
魏李杰心里难受,她选择从儿童入手来解开大家的心结。因为孩子放学早,很多忙于农事的村民都会先把下了课的孩子送到魏李杰那里,让她帮忙照顾,她对孩子细心又爱心,帮他们修改作业、给他们举办各种兴趣班活动,许多孩子都很爱和“魏老师”呆在一起。才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大家都很感激她,总是为了我们着想,”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让魏李杰感受最深的是一次她去村头的一户老人那里送社工们织好的围巾,“我拿出两个围巾帮两个老人戴好,给他们掖了掖衣角,他们就哭了。儿女常年在外,老人说已经很久没人像这样关心过他了。”魏李杰觉得有点心酸。
记者跟着魏李杰走访了几户人家,他们对魏李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奶奶一看到魏李杰进了屋,就急忙过去拉住她的手,一定要留下她吃饭。另外一户人家的两个三四岁的女孩子一见到魏李杰,就咯咯直笑,蹭蹭她的腿。
“我只是想来做点事,很高兴他们能记得我,认可我。”魏李杰笑起来有两个酒窝,“我感觉我没做啥子,很多人你想改变他们,不是留在这里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你帮助了他,他对你说声谢谢,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据了解,目前整个洞桥村只有魏李杰一名义工,她常年独自守着老人和孩子,记者走的时候,她说自己很久没和年轻人呆在一起,觉得自己都有点跟不上时代了,“还是喜欢跟年轻人呆在一起,但外面的世界缺了我可以,这里的老人和孩子可怎么办啊。”魏李杰说。
“还是想家乡啊,家乡太穷了,想回去做点什么”
双龙镇安静村27岁的青年赵建华是去年决定返乡创业的。12岁就去了福建、15年求学和打工的经历让他的心中始终惦念着家乡。去年中旬,赵建华回老家修缮房屋,镇里的领导听说后,联系了双龙镇当地的一家扶贫公司,询问赵建华想不想把老屋设计成民宿,吸引前来安静村鱼头湾旅游的游客居住。赵建华将自己积攒多年准备修缮老屋的10万拿了出来,与扶贫公司的人一起开始了民宿的改造建筑工作。
“我们村在外地打工的人,谁不想回家呢?但是家里太穷了,挣不到钱,就留不住人。”赵建华坐在自家民宿门口,抽了根烟,望着门前新修的马路,那里穿过深山,能够一直通到花竹村,“你看这条路,有几百米吧,但路旁目前住在这里的人,也就15个,”赵建华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安静村很大,但这一路连瓶水都买不到,交通不方便,到处是山,没有高速、铁路,快递送到巫山县城都要两天,全村常驻人口连20%都没有。”
“那你当时是怎么决定要留在这里做民宿的?不怕有风险吗?”记者问道。
“我自己心里清楚,这就是先试水,做个示范,要是成了,大家就都能来做这个旅游产业,人回来了,就富了。”
“万一失败了呢?”
赵建华看着远方的山,口中吐出一股股烟气,他将烟头踩灭在地上,很久才说话,“我们这些外地务工的人做梦都想回家。但是家乡太穷了,如果不是扶贫单位到这边来,安静村可能就一直这样,现在政府过来帮扶了,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小孩不懂这些,我们年轻人总得回来做点什么吧。”
谈到民宿的未来发展,赵建华也显得有些担心,“扶贫干部和单位做了很多,但是我也有我的顾虑,民宿周围没有超市、没有饭店,游客开车过来路不方便,各个景点之间交通路线没有贯通,总不能让游客大老远坐船过来只看一个景点吧?”赵建华告诉记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跟不上,民宿能不能赚钱,什么时候能赚钱,还是个问题。”赵建华的回答,让人深思。
张丽美、王珂、魏李杰、赵建华……他们不过是广大普通青年中的平凡个体,却也是广大普通青年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有故事,有梦想,有担当,也有艰辛、有委屈、有迷茫。但他们始终坚守在双龙,坚守在解决中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第一线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