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头楚尾水乡情,江左文采出评弹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好不热闹。那时人们一得空,就爱往书场(评弹演出的地方)跑,“听一曲评弹赛神仙”。评弹“蒋调”创始人蒋月泉抱着三弦,清唱到:“窈窕风流杜十娘, 自怜身落在平康。”将名妓杜十娘的辛酸与无奈一言道尽。书场里鸦雀无声,生怕打扰了这神仙下凡般的好嗓音。
江南水乡有明珠

评弹艺人王承出生于水乡苏州吴县,此地自古便是文化古邑,有着非常深厚的评弹历史底蕴。据当地地方志《吴县志》记载,“评弹皇帝”严雪亭、评弹“丽调”流派创始人徐丽仙便是在这里将“吴侬软语、娓娓动听”的评弹唱进了世人的耳朵。

《吴县志》中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苏州评弹俗称“说书”,在她的家族里,有一对“龙凤胎”,分别是“大书”评话和“小书”弹词。评话是用江苏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以徒口讲说为主要表演形式。它慷慨豪放,擅长表现朝代更替、沙场征战和英雄史诗等国家大事。弹词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它软糯柔和,擅长表现爱情挽歌、悲欢离合和家族兴衰等世俗生活。

“我爷爷就是评弹的资深粉丝,所以我喜欢上评弹绝非偶然。”王承自幼便常和爷爷一起去书场听书。耳濡目染之下,他渐渐喜欢上了这清丽悠婉的传统评弹,生出了“我想要唱评弹”的想法。初三时,痴迷于评弹的他便主动地去参加了评弹学校的考试。

学校考试分三场,第一场是试音,王承试唱的便是蒋月泉的评弹名篇《杜十娘》,让老师测评了自己的音色;第二场时,老师带着考生们读一些苏州话,了解考生的口齿清晰度;而最后一场,便是即兴表演,考生抽取试题,临场发挥,以此展现出自己的表演能力。通过考核后,王承拜入苏州评弹团著名弹词名家司马伟先生门下。

评弹十分讲究尊师重道的辈分称呼,以“先入山门为大”。“按照我来说,我最大的一个师兄和我爷爷一样大,一个师兄和我父亲一般大,还有一个近六十的演员源于辈分的原因要尊称我一声‘师叔’。”

王承刚入师门的时候,常随着老师“跑码头”,到苏州各地的书场去学艺。长篇评弹演出一般以半个月为周期,每天两个小时,剧本大概两万字左右。一周期下来,老师会背下三十万字左右的演出稿,然后将自己的剧本交给学生。当司马伟先生在舞台上将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时,王承就在台下,看着老师的表演,对照着老师的剧本,汲取着老师的演绎的精妙之处。

评弹就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不听评弹怎知苏州

在这个“千城一面”的时代,苏州的老城区却仍保留着古韵,始终不愿堆积过高的钢筋水泥,生怕遮挡了评弹清婉的唱腔。在这里,评弹茶馆、园林、评弹博物馆随处可见。而评弹也乐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提醒人们,苏州城里有摸得着、看得见的文化底蕴。

《书坛话堕》一文中记载,清朝乾隆皇帝到苏州时,曾召来当地的一位王姓说书艺人

弹唱《游龙传》,此人便是著名评弹艺人王周士。一曲终止,乾隆只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便破例将王周士带回宫中,赐予七品官衔。清代文学家赵翼曾在《瓯北诗钞》中这样评价王周士:“自言名录教坊籍,焰段曾供宴燕九,华清承直知有无,唇舌君卿固罕偶。”1776年,晚年的王周士创立了评弹历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在此后的两百年间,光裕社作为评弹界历史最悠长的行会组织,培养了马如飞、许殿华、姚士章等优秀演员,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之美誉。

岁月按时流转,现在的苏州人,依旧习惯在这里听着评弹。这是一种根植于生活中的、由来已久的习惯,也是时间之外、生命之内的另一种对话。

走入苏州,大大小小的茶馆沿着平江河蜿蜒分布着。在一片水光薄雾之中,评弹名篇《白蛇传》的调子悠悠地传来。一男一女两位评弹艺人抱着三弦、琵琶,将白素贞与许仙的断桥绝恋缓缓唱来。屏风之后,幕帘之上,一句“夫妻原一体何分我与君,哪有夫妇之间论什么恩”随着音乐,缓缓地从提词器上飘过。“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悠扬间,吴音的清韵便一点点淌入台下听客的心里。闻声寻来的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或者相机,记录下这令人流连忘返的一幕。在苏州,传统评弹的魅力与现代生活巧妙、自在地交融着。

除了游客聚集的景点茶馆,在书场里,听客也络绎不绝。评弹爱好者梁浩正说:“评弹的听客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中年人很少见的。”评弹的票价十分便宜,花上十元左右,便可以享受两个小时的弦琶琮铮,颇受老年人喜爱。

每天下午一点半左右,许多老年人便会登上无锡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二楼,去寻一个名叫“老龄委书场”的书场。推门而入,先见十几排茶座,而后方见舞台。一桌二椅、四扇镂空屏风,好似水墨画中缓缓铺墨的山水,稳重而不喧嚣,正静待着游人闯入。到点了,评弹艺人便抱着乐器,走入这一方天地,用他们的妙手和金嗓,将听客们带入一个个传奇话本之中。刹那间,这一幅水墨画好似被点化了一般,如现世人生般鲜活。

评弹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气韵。

归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评弹正风靡,光裕书场、吴苑深处大书场这些老牌书场,每日听客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可是,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将评弹抛在了脑后。“现在只有一些老听客会去书场,[email protected]��地在知乎写下了这句话。

的确,评弹的现状大不如前。苏州评弹演员周红在一次演讲中说到:“在过去,若问谁听过评弹,所有的人都要举起手来。刚刚做了个小调查,现场听过评弹的人大概是百分之三,这就是我们评弹现在面临的局面。”

据《评弹在苏州传承的考察与研究》一文显示,在苏州评弹的最兴盛时期(1926年—1966年),苏州地区的评弹书场有1000多家,上演的各类长篇评弹书目一百五十多部。“评弹的观众数量仅次于电影观众,位居第二。每天至少有一万到一万五千人次进书场,占了当时苏州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但随着社会转型,原来遍地开花的书场悄然消失,苏州市区范围内的书场仅存六十家左右。

如今的评弹就像古典美人一样,养在苏州深处的闺阁,与众人隔着一截陈旧的时光。幸好,尚有人不曾忘记评弹,仍有人奋力推广、创新评弹,致力于为大众揭开她的面纱。

“新乐府”团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为观众们描绘了一幅传统唱腔与流行乐曲交融的画卷。团队成员将《天涯歌女》这一评弹经典唱段的伴奏部分重新编排,以爵士乐替代了传统评弹的三弦、琵琶,在使节奏变得动感、新潮的同时,还保留了吴侬软语的温存婀娜和慵懒摇曳。在此曲的演出现场,“天涯歌女”踩着电音的鼓点,穿越时间和生命的轮回,将百年前的情意唱与观众。作品一经推出,立马在网络上广受好评。

借着影视剧的东风,评弹的美也走出了古院老宅,声名远播。2019年,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苏大强这个爱听评弹的苏州老头成为了新一任网红,也让评弹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在这部电视剧的商战情节中,因为工作过失,女主角苏明玉向洪氏集团洪总道歉,她仰头灌下一杯白酒。此时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关公善用拖刀计,老将追、急急奔。不料马失前蹄他翻下身……”正是评弹名篇《三国演义战长沙》的片段。在危难关头,关公虽有失误却不乘人之危,《都挺好》的导演巧妙地用关公的义气来烘托了女主苏明玉向商业伙伴道歉的诚意。这使得评弹的情义与电视剧的情绪表达融为了一体,成就了彼此。

评弹的脚步并不止于华夏,她在国外的成就也十分不俗。在评弹演员、爱好者、团队各方的努力下,身为“中国瑰宝”的她,终于越过了大洋彼岸,在世界各地亮相。2018年1月30日,评弹以专场演出的形式登上了美国圣安东尼奥“国际音乐桥”的舞台,悠扬的东方曲调引得外国友人流连忘返。10月底,由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陆嘉玮、解燕表演的《白蛇·赏中秋》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上演,荣获得卢浮金奖。

“一袭长衫一盘扣,一把琵琶一诗文。一方醒目一尺扇,一世愿做梦里人。一曲评弹听不厌,一枕黄粱不少年。”评弹不会老去,她早已融入了现代生活之中。无论是在苏州还是海外,在书场还是荧幕,评弹的曼妙身影从不会缺席。
时间:2022-03-28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校园文学推荐
  • 追寻过往的信仰
  • 追寻过往的信仰
  • 时光总是残忍地带走情谊,传承的意义似乎在岁月里慢慢不值一提;我们总是害怕空虚,将自己坠成躯壳,却往往以我们自造的形式制造空虚
  • 04-25
  • 助人别人快乐我也乐
  • 助人别人快乐我也乐
  • 昨日晚上毕业生小曾发来短信,说她在学校获得了“态度端正工作认真”星级教师称号,想要我帮助写100字的个人教育格言上交学校
  • 04-25
  • 语言与文化的双向影响
  • “文化帝国”一词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更容易出现的词汇,是从精神上将全国人民进行统治,并且达到统一的目的
  • 04-25
  • 狂欢化是一种自由
  • 巴赫金指出,狂欢化使人们坚信旧世界的必然灭亡和新事物的不可战胜,它是一种恶搞、一种俯就、一种暂时的解放、人人平等。
  • 04-25
  • 流光
  • 流光
  • 他将记忆从你的脑海中默默尘封,又在你最脆弱的关口喷薄而出,汹涌的坚硬时光将心底的柔弱磕碰的生疼。
  • 04-25
  • 醉后流梦散天地
  • 醉后流梦散天地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直至中秋,远山才在清晨弱雾的笼罩下开始变得沧桑起来,但叶子还倔强地带着几分绿意,乍一看倒不像是秋天的叶
  • 04-24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烟雨朦朦,柳絮飘飞,纷纷细雨,轻轻激起层层涟漪,我在寂静的世界里停下脚步,等待着你渐渐走进我的心里。
  • 04-24
  • 十年已过
  • 十年已过
  • 自己刚好在大地上,好好享受久违的阳光了。舒服的,放松的,美好的,充满希望与热爱的…
  •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