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青衿踏墨寻根脉 徽韵千年入心怀——滁州学院学子赴歙县探寻徽墨非遗传承

墨韵藏歙邑,匠心传千年。作为“中国徽墨之都”,歙县的街巷间始终萦绕着跨越千年的墨香。6月28日至7月3日,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黄山市守正创新非遗实践小分队”赴“中国徽墨之都”歙县,开展徽墨非遗探寻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项德胜全程参与指导,活动通过与匠人交流、考察制作工序、参与实践操作等形式,帮助学子深入了解徽墨文化及传承现状。
对话传承人:走近徽墨技艺守护者
实践小分队首站抵达歙县徽韵工艺紫墨轩,项德胜在此接待队员。据介绍,全国目前有5位徽墨国家级传承人,项德胜是唯一仍在生产一线从事制作的匠人。
工坊内陈列传统与现代两类徽墨产品:传统徽墨雕刻山水花鸟图案、题写诗词,现代徽墨融入卡通图案、潮流标语,两类产品均具备书写功能与艺术价值。项德胜向队员介绍,徽墨历史可追溯至唐末五代,宋代因文人阶层推崇逐渐发展,明清时期进入产业鼎盛阶段,当时歙县制墨作坊分布密集,产品销售覆盖全国,成为古徽州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图为项德胜老师带领参观藏品 张洵供图
考察制作工序:解析徽墨工艺细节
在徽墨制作基地,项德胜带领队员依次参观各生产环节,详细讲解千余道制墨工序的技术标准。
炼烟是徽墨制作的起始环节,窑炉以松木或桐油作为燃料。项德胜介绍,火候控制需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火势过大会导致烟粉含杂质,过小则使烟质松散,需通过调整风门、观察烟色实时调控。
和料环节中,工作人员按固定比例混合烟粉、骨胶及中草药,该配方已传承数百年。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中草药不仅能延长墨香留存时间,还能起到防虫蛀、保护纸张的作用,是传统制墨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场展示的墨团色泽乌黑光亮,且带有淡淡的药香。
杵捣环节需使用重量近10斤的木杵,对墨团进行上千次捶打,以确保墨质细腻坚韧。工作人员需遵循“轻提重落、均匀受力”的操作节奏,单次捶打力度误差需控制在较小范围。这些工序虽流程重复,但对徽墨品质起关键保障作用,凝聚着历代制墨人的实践经验。

图为项德胜老师为同学们展示炼烟过程 张洵供图
参与实践操作:体验徽墨制作过程
在实践环节,经老师示范后,队员们亲自用手揉捏墨块,墨块触感温热且不黏腻,这一体验让队员们感到意外。
描金环节对操作耐心有较高要求。队员们手持细笔蘸取金粉,临摹简单花纹时,线条常出现偏差。描金老师指导队员调整握笔姿势与运笔速度,并提示“需保持专注,体会传统工艺的操作节奏”。队员调整状态后放慢操作速度,最终完成描金作品。队员表示,亲手接触墨料时,能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价值,也认识到每块徽墨背后蕴含的复杂工艺。

图为队员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描金操作 方天赐供图
探讨传承发展:展望徽墨未来方向
“坚守传统是传承根基,创新发展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关键。”活动尾声,项德胜老师向队员们说到。队员们表示,此前认为非遗文化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通过此次活动认识到,非遗传承体现在匠人对工艺的坚守、制作工序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用现代方式传播的必要性。队员张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用青年力量参与文化传承的起点。”
滁州学院学子表示,将通过分享实践经历,以青年视角传播徽墨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非遗传承,推动徽墨文化在新时代持续发展。

图为合影 陈晰月供图
(通讯员 张洵)
来源:滁州学院赴黄山市守正创新非遗实践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