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雨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为深入了解传统茶文化,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6月30日至7月4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黄山市祁门县,围绕祁门红茶展开了一系列调研与实践活动。
6月30日,实践团队首先来到祁门县共青团,与当地部门就此次考察计划展开交流。双方围绕祁门红茶产业发展现状、茶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展开讨论。随后,实践团参观茶山公园,近距离观察茶园、茶树的状况,并与茶农探讨茶叶种植、采摘、制作的过程。
7月1日,实践团考察平里镇祁门非遗手工坊,探访国内首条红茶5G智能化生产线,感受科技创新与百年制茶工艺的匠心传承。此外,考察团走进祁门红茶博物院以及中国茶叶改良厂,在郑海刚先生的带领下,聆听胡元龙、吴觉农等前辈的祁红故事和祁红初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四大工艺步骤。午后,考察团前往芦溪乡拜访茶旅园创始人严君凤女士。学习安茶摊青、杀青、揉捻、摊块等工艺制作环节,近距离感受安茶制作的精妙。
7月2日,实践团来到历口镇,考察当地茶叶生产及销售情况。历口镇大成茂业茶厂厂长汪海峰先生予以讲解。实践团由此得知历口镇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以及收购习俗。随后大家来到高山茶园,体验采茶,揉茶技艺,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流程。实践团前往历口镇茶叶市场调研,在与茶农的交流中,得知当地茶叶市场的相关故事。
7月3日,实践团走进红旗村,围绕祁门红茶创新发展与生态链开展实地调研。红旗村党支部负责人吴华清、叶征义等热情接待并与考察团一行展开座谈。吴华清认为祁门红茶虽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但是也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他表示,红旗村正在根据红茶困境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路径。随后,在吴书记带领下,考察了察坑河边红旗村特色茶品“红旗一号”。并在叶书记带领下前往冯家顶开展水源地考察。
7月4日,实践团参走进成立于1965年的祁门县蛇伤研究所,参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祁门蛇伤疗法、蛇类科普馆和蛇类饲养中心,领略新安医学的独到魅力。随后,参观祁门县博物馆,对祁门红茶的历史以及相关工艺进行复盘。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实践团走进茶基地、了解茶文化、掌握茶工艺。队员们在实践中收获满满,不仅品尝到多种祁红,感受到其独特魅力,更坚定了传承和发展祁红的决心。相信在各方努力下,祁门红茶将走向更广阔市场,助力乡村振兴,绽放精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