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地文化探寻:非遗传承与古建守护之路
7月24日至31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三下乡实践团队晋中文脉筑梦团在王森老师的指导下走进山西晋地,先后深入晋中平遥古城、太谷区、祁县等地,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与古建筑保护展开了一系列深度探索与实践活动,力求为当地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深耕晋地非遗,传承文化根脉
图1初入平遥古城 孟瑶摄
在平遥古城,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四大漆器之一的推光漆器。这项传统技艺正面临年轻传承人短缺、传播范围有限的困境。团队成员走访了4家漆器工坊,与渠师傅深入交流,针对推广难题,设计出“非遗+短视频”传播方案,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推广,助力推光漆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图2采访推光漆器传承人 张怡帆摄
而在太谷区,形意拳的传承同样面临断层挑战,60岁以上传承人占比达75%。团队寻访到形意拳传人高宝东师傅,共同学习他整理的2万余字手稿,并记录练习视频。
图3听高师傅讲解编写的形意拳手册孟瑶供图
为了解形意拳在当代的新发展,团队还在当地武馆学习武馆弟子的训练,感受这项传统拳术在生活中的延续与变化。高师傅感慨:“孩子们的热情让我们看到了拳术传承的新希望。”
图4武馆弟子训练及队员学习形意拳 孟瑶摄
图5与师傅合影留念 乔俊浩摄
二、探访晋中三地,守护古建遗产
与此同时,团队也奔赴平遥县、太谷县与祁县,聚焦古建筑的保护与平衡。从相关数据来看,三地古建筑的现状各有不同。
古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现状不容乐观。近十年来,山西省部分未重点保护的古建筑损坏率达30%,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严重威胁着这些历史遗迹。
实践过程中,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古建筑分布分散、交通不便,且当地居民对古建文化认知参差不齐。在与平遥古城十年老居民的对话中,“古城里面不能没有居民”的观点,让团队感受到了居民与古城之间深厚的联系。
图6老居民讲古城发展 乔俊浩摄
在裴老师的带领下,团队走进以“五堡一街”格局闻名的平遥岳壁乡梁村。“这样的设计既符合礼制规范,又能缓冲雨水对地基的冲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图7裴老师讲梁村 乔俊浩摄
然而,这份智慧正面临挑战,近三成古建筑因自然侵蚀和结构老化濒临损毁,更令人忧心的是居民流失。“没人住,再好的房子也熬不过岁月。”村民的感叹道出了古建筑难以保存的核心困境。
图8梁村村委会留影 乔俊浩摄
从岳壁乡梁村到乔家大院,团队见证了另一种生存状态。这里19处院落313间房屋保存完好,90%的完好率背后,是商业化运营与文物保护的精细平衡。
景区通过限制日接待量、采用传统工艺定期修缮,让砖雕、木雕等装饰在游客注视下依然鲜活。
图9团队和游客参加大院小游戏 秦华凯摄
图10乔家大院留影 乔俊浩摄
三、助力文化新生,延续晋地文脉
无论是非遗传承还是古建保护,都指向了文化遗产与时代共生的命题。祁县一位居民在交流后感慨:“以前没意识到身边老房子这么珍贵,听了学生讲解,以后一定好好爱护。”
接下来,团队将联合两地文旅部门,搭建“晋地非遗数字库”,同时计划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达成一致,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古建文化宣传力度,持续助力传统技艺与古建筑焕发新生,让晋地文化根脉得以传承。
(通讯员任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