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蟹逅智水”团队赴泰州探访蟹乡产业,助力智慧养殖

        早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蟹塘上,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几名年轻人正蹲在塘边,仔细观察水中蟹苗的活动。7月14日至15日,“蟹逅智水”团队泰州分队先后来到安丰镇文好村和兴化市泓膏生态园,深入调研当地河蟹养殖产业,探索智慧化养殖的可行路径。
一、走进文好村:探秘蟹塘里的“致富经”
        7月14日,团队成员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进文好村。穿过田埂小路,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的标准化蟹塘,塘里水草丰茂,增氧机嗡嗡作响,几名养殖户正忙着投喂饵料。

                                                                                                          钱烨摄
    “这是我们村的主打品种'六月黄',以膏肥黄满著称。蟹苗品质好,成活率高。”村支书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用抄网捞起几只不久前刚完成蜕壳的蟹苗。队员们凑近观察,阳光下,这些约硬币大小的蟹苗甲壳呈现出半透明的青灰色,螯足上的绒毛清晰可见。

                                                                                                           钱烨摄
        随后,团队来到成蟹塘参观。

                                                                                                     张学辰摄
        村支书介绍道,养殖成本和技术瓶颈是主要的难题。在养殖成本中,购买蟹苗和设备电费的开销占比最大,特别是大额的电费一直困扰着村民们,近期高温天气下的电费开销更高。在技术上,村支书认为溶氧量调节设备的探头分布需要改进。目前的探头分布只能覆盖蟹塘的部分水体,除了放置探头的水体,其余水体的溶氧量并不能被准确检测或根本检测不到。此外,及时调节光照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夏日光照强烈,阳光直射在蟹塘上会导致螃蟹都躲在深水区,螃蟹在水底的活动增加会进而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村支书的话语中透着对技术创新的期盼,也让团队成员更加明确了研发方向。

                                                                                                          钱烨摄
二、探访泓膏生态园:从历史到科技的“蟹文化”之旅
        次日,团队转赴兴化市泓膏生态园。在中国河蟹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河蟹标本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从中华绒螯蟹到稀有的紫蟹,种类多达数十种。展柜旁陈列着古今文人咏蟹的诗画。博物馆还通过沙盘和影像,生动展现了当地从传统养殖到生态循环农业的转型历程。

                                                                                                   蔡静姿摄
        生态园技术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蟹稻共生’模式,用物联网监测水质,产量和品质都显著提升。”队员们围绕智能传感器部署、数据反馈效率等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了技术要点。
三、调研尾声:用科技为产业赋能
        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深入了解了泰州河蟹养殖的产业现状与技术需求,更揭示了传统养殖模式向智慧化转型的迫切性。从文好村的成本困境到泓膏生态园的科技实践,团队看到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未来,“蟹逅智水”团队将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探索更精准、更普惠的智慧养殖方案,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

                                                                                                       郭琦摄
 
来源:蟹逅智水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