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这段经典旋律源自杨兰春先生的笔端,在抑扬顿挫的戏腔里,藏着豫剧的方寸风华与岁月沉香。今天,我们便循着这穿越时光的声韵,来到杨兰春先生创作《朝阳沟》的故土探访,一同触摸豫剧流转的历史脉络。
图为成员在朝阳沟戏台合影
一、叩访·桑梓谣
初抵朝阳沟,“朝阳沟大食堂”的拱门映入眼帘,红底黄字与大红灯笼相互映衬,恍惚间,豫剧《朝阳沟》里的经典场景从戏文走进现实。沿着彩色步道前行,乡土气息裹挟着豫剧的余韵扑面而来。那些在戏中反复吟唱的“上山”“下乡”,成了脚下真实可触的石板路、错落可见的土坯房。
图为朝阳沟豫剧文化建筑
二、钩沉·禹迹痕
墙上的老照片是打开豫剧记忆的密钥。那些河南省豫剧三团创作时的珍贵合影、艺术家们深入田间地头的历史痕迹,静静陈列间,将时光拉回《朝阳沟》诞生的岁月。
队员凝视老照片时,耳畔似有当年的唱腔、蝉鸣与炊烟回荡。从创作者黝黑的脸庞中,可见他们与土地的血脉联系;从他们专注的眼神里,能读懂艺术扎根生活、脚踩泥土的生长力量。愿这份凝视化为与岁月的精神共鸣,让对艺术的坚守与生活的热爱在时光中愈发厚重绵长。
图为成员探寻早年豫剧创作历史
三、探微·鉴真知
穿梭在朝阳沟的村落巷道,队员们走家串户,在村口老槐树、田埂边对村民进行访谈。从白发老人对经典唱段的熟稔追忆,到年轻村民对豫剧新形式的看法,大家用这样朴实的方式,一点点探寻豫剧在当下乡土间的流转轨迹与鲜活生命力。
图为成员对居民进行采访
整体来看,豫剧在朝阳沟的传承呈现出有根基也有挑战的势态。民众对其与现代艺术结合普遍支持,同时也强调要坚守传统内核,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守正创新的方向 。
四、传灯·曲未央
小卖部前,队员们主动和纳凉的村民聊起如今村里豫剧演出的频次,听他们念叨村里年轻人对豫剧的态度,更了解到村小学每周都会开展豫剧文化课。村民讲起早年豫剧巡演的场景——全村人搬着板凳挤在露天场地,跟着戏文里的银环、拴保笑与泪的故事。“那时候,豫剧就是咱庄稼人的精神劲儿!”他们眼角的笑纹里藏着豫剧与乡土最本真的情结。
图为成员对村中老一辈进行采访
听村中老人说,村子里人人都会唱《朝阳沟》。聊到兴头上,热心的村民还为队员们展示了“亲家母你坐下”的经典唱段,熟悉的旋律里满是岁月沉淀的热爱。
离开朝阳沟,回望那片承载豫剧记忆与当下探索的土地,我们明白,豫剧的根在乡土,它的传承不只有博物馆式的封存,还有要从乡土生活的呼吸中长出新的枝桠。过去的老故事会继续在新时代的朝阳沟,乃至更广阔的天地,唱响豫韵新声。
结语
“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水依旧气爽风柔”。此次调研,我们愈发体会到村野间豫剧之风的弥漫,恰如李白笔下“天然去雕饰”的本真。相信真正的豫剧仍活在村民们的声声吟唱之中,并正借助着新时代的好风送力,焕发更持久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