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南大学“音塑乡村,乐赋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新疆喀什疏附县民族乐器村,开展关于新疆民族乐器的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实践与深入调研,团队成员探寻着民族乐器非遗的“活态传承”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在民族乐器村前合照 伊尔潘供图)
实践首日,乐器村的讲解员带着我们走进乐器陈列馆。墙上整齐挂着的,是一件件刚完成雕刻的乐器,弹布尔的琴身曲线流畅,都塔尔的琴弦泛着微光,没有刻意的炫技,却在细节处透着工匠的巧思。在参观这些经典乐器的过程中,讲解员特意指向一件造型特别的乐器:“这是我们工匠们创新的组合乐器,由都塔尔、热瓦普和弹布尔三种乐器的特点融合而成。”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民族乐器陈列馆 再米热供图)
第二天,团队走进了民族乐器村的工作坊,近距离观察这些精美乐器的诞生过程。从原材料的精心挑选,到乐器上花纹的细致雕刻,再到最后的调音环节,工匠师傅们每一步都做得一丝不苟,让人深切感受到传统工艺的严谨。

(图为工匠在制作热瓦普 再米热供图)
实践过程中,团队还采访了当地的资深工匠。他们提到,这门工艺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自己因为热爱才一直坚持到现在。非遗传承人也表示,非遗传承在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过,现在年轻人大多不太愿意学习这门工艺,好在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当地加大了对民族乐器村的建设投入,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等模式,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民族乐器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民族乐器村非遗传承人 再米热供图)
此次实践,团队不仅参观调研了新疆民族乐器非遗文化,还将湖南少数民族苗族的非遗文化蜡染带到了新疆,在当地开展了蜡染非遗文化体验小课堂,让两地的非遗文化得以碰撞交流。

(图为当地小朋友展示他们的蜡染作品 麦吾拉江供图)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刻了解到“活态传承”从来不是把老物件封存在玻璃柜里。它是工匠指尖的温度,是年轻人直播间里的介绍,更是不同文化相遇时的互相滋养。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非遗在时代土壤里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