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地区,关键还是要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嘱托,穿越四十余年仍然回响在武陵山腹地。近日,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和合枝志愿小分队”一行4人,循着这句嘱托走进重庆市黔江区,围绕“散杂居视域下民族文化的交汇与延续”主题,先后深入濯水古镇、重庆市民族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参观、问卷调查与文旅产业观察,提炼出一份兼具学术深度与时代温度的“黔江样本”,以期为全国散杂居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年方案。
在濯水古镇:建筑、味道与服饰里的“多元一体” 濯水古镇始建于唐代,青石板路蜿蜒千米,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封火墙比肩而立,风雨廊桥横跨蒲花河,被誉为“亚洲第一廊桥”。
12日上午,小分队成员在古镇随机采访到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的“10后”姐妹花,据了解到,姐姐是土家族,妹妹是汉族,姐姐从小生活在黔江区,姐姐说:“我们家里还是更多的有着土家族自己的习俗,但是有些时候会和汉族差不多,并且在学校里我们也是接受和汉族一样的教育,学校也并没有开展少数民族相关的课程。”当被问道关于土家族服饰时,姐姐说:“我觉得土家族的服饰很漂亮,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穿着它来拍照,也是想让外地游客们感受到土家族服饰的魅力,让土家族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紧邻廊桥的“黔江鸡杂十强餐厅”是古镇人气最旺的饭店之一,曾受CCTV《乡土》土家美食专访推荐。土家族老板指着墙上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老报纸复印件说:“爷爷告诉我,邓公讲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要让少数民族一起富起来’。我回来开店,就是想证明土家人也能把家乡味道做成城市品牌。”

小分队在参观濯水古镇时遇到了许多小摊,摊贩老板多为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人员,他们依靠濯水古镇的旅游业发展,制作许多手工艺品,展现各自的民族特色。
在重庆市民族博物馆:从“他称”到“自称”的千年回响 12日下午,小分队来到位于黔江区新华大道的重庆市民族博物馆。该博物馆共设序厅、历史时空、美好家园、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和创民成果展7个展厅,展示土家族、苗族起源及土司时期至近现代历史,在生产生活与民风民俗方面,实物展出土家族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土家族婚俗、葬俗、宗教信仰等;包括民间艺术:陈列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刺绣、蜡染、雕刻等工艺品,以及摆手舞、薅草锣鼓、苗鼓等艺术图片。
讲解员小向告诉同学们,“土”字作为民族专称,最早出现在元明时期,此前多称“土人”“土蛮”,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才成为法定族称,真正实现了从“他称”到“自称”的历史转变。
让队员们驻足最久的是傩戏面具。“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被认为是人、神沟通的桥梁。巫师们戴着各种神的面具,载歌载舞进行表演。面具还是表演时区别人物的重要标志,分为生、旦、净、丑四行。”讲解员小向介绍道。
小队成员们参观完后,讲解员小向总结道:“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省市级民族博物馆,馆藏内容涵盖渝东南酉阳、秀山、彭水、石柱等地少数民族服饰、宗教信仰、民间工艺、书画精品等,真实地记载了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历史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全面了解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最后,小分队成员在留言簿上写下:“文物不说话,却回答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的终极追问。”

青年视角:让“多元”成为“一体”的活力之源 在黔江,青年视角下的“多元”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流动在日常里的共生智慧。土家族姐姐把民族服饰穿成“行走的文化名片”,土家族、苗族摊贩用银饰纹样讲述祖先的故事,汉族游客在风雨廊桥旁与土家老板共尝鸡杂——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恰是“多元一体”最鲜活的注脚。正如小分队所见,当文旅融合成为纽带,少数民族的“自我表达”与汉族游客的“他者凝视”不再对立,反而在碰撞中生成新的认同感:土家吊脚楼旁长出咖啡馆,苗族刺绣纹样跃上时尚帆布包,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在青年创业者的手中被重新编织成共同的生活图景。
通过此次调研,和合枝志愿小分队从黔江出发,向世界讲述中国民族团结故事。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民族融合不是同化,而是认同的再建构,而这份认同的再建构,正是青年一代对“民族团结”最深刻的回应。从濯水古镇的烟火气到民族博物馆的静默文物,和合枝小分队读懂了:民族融合不是“熔炉”式的消弭差异,而是让每一元文化都能在“一体”中找到生长的力量。当“我们是谁”的答案不再由单一叙事定义,当土家族孩子能骄傲地说“我的服饰很美”而汉族游客由衷回应“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多元便真正成为了滋养一体的活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未来,新一代中国青年,将用专业知识与乡土情怀,续写这句庄严承诺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夏欣宇 李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