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场馆为页,以行走为笔:闽南理工学院书写反法西斯精神育人答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行走的思政课”理念,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于2025年7月7日开展了为期15天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围绕红色文化、华侨历史、地方特色文化等主题,走访了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馆和村落,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队员们紧扣“正大气象,厚德载物”校训,在历史现场挖掘精神内核,通过实地宣讲实现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传承。

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摄
一、回望抗争现场,感悟不屈斗志
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内,泛黄的战报、锈迹斑斑的武器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惠安人民的抗争故事。队员们站在“惠安民众支援前线”展区前,细数当地群众用独轮车运送物资、以血肉之躯构筑防线的史实:“1938年至1945年间,仅惠安一地就有3000余名青年参军,乡亲们省下口粮支援前线,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保家卫国’的信念。”这段宣讲聚焦“以弱抗强”的斗争历程,展现中华民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图为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内陈列戴佳颖摄
李子芳纪念馆的“狱中斗争”展区,队员们凝视着烈士穿过的囚衣与泛黄的狱中手稿,详解这位归侨烈士的抗战轨迹:1938年投身新四军,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即便身陷上饶集中营,仍组织难友坚持斗争,直至1942年牺牲。“在狱中,他用铁钉在墙壁刻下‘为真理而死’,这份对信仰的坚守,正是反法西斯战士‘宁死不屈’的缩影。”宣讲中,队员们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抗争相联结,让“不屈斗志”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二、聚焦团结力量,解码胜利密码
泉州侨批馆的展柜里,一封封写于1940年代的侨批承载着海外华侨的抗战记忆。队员们指着其中一封菲律宾华侨的汇款单宣讲:“仅1941年,东南亚华侨就向国内汇款超25亿元法币,这些资金化作前线的枪支弹药、后方的救济物资。”他们梳理侨批中“毁家纾难、共赴国难”的集体行动,指出这正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以团结之力筑起御侮长城。
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华侨抗战专题展”前,队员们聚焦“南侨机工”群体:1939年至1942年间,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在滇缅公路抢运战略物资,其中1000余人牺牲。“他们中最小的仅17岁,放弃海外优渥生活,用生命保障抗战‘生命线’。”宣讲中对比的数据震撼人心:每公里滇缅公路下,就长眠着一位华侨机工。这种跨国界的支援,印证了反法西斯战争“团结必胜”的真理。

图为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内陈列戴佳颖摄
三、传承精神火种,续写时代答卷
晋江红色粮仓的老粮囤旁,队员们指着墙上的“战时供粮记录”宣讲:1941年至1945年,晋江群众累计向前线输送粮食1200万斤,村民们“勒紧裤腰带也要保供给”的故事,成为“全民抗战”的生动注脚。“这里的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军民一心’的力量。”队员们强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正是无数普通人用坚守与奉献铸就的,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青年担当时代责任。
惠安解放军庙内,队员们站在“廿七君”烈士纪念碑前,讲述1949年解放军为保护村民与敌军激战的史实:27名战士在突围中牺牲,当地百姓冒着炮火收敛遗骸,自发筹资建庙纪念。“从抗战时期的军民互助到解放战争中的生死相托,‘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战胜强敌的根基。”宣讲中,队员们将这段历史与反法西斯战争中“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论断相呼应,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易被感知。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学习杨舒娴摄
此次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社会实践宣讲队的队员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历史文化,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提升了能力。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把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宣讲队还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将红色文化、华侨历史等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