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了!水真的能发电!”7月21日的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仙山里国际文旅生活小镇广场上,随着一道水流冲击叶片,LED灯泡亮起晶莹光芒。孩子们清脆的欢呼声划破夏夜的宁静,重庆大学“智创乡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水力发电科普课,正用奔涌的水花在乡村儿童心中浇灌科学梦想。
实践团成员齐唯岚课前进行用电安全宣传
“老师,为什么水能让灯泡亮起来?是不是水里有‘电精灵’在游泳呀?”面对孩子们天真的提问,实践团讲师刘士博指着实验装置说道:“虽然没有真正的‘电精灵’,但水宝宝从高处跳下时,会带着‘电子小工人’一起赛跑哦!”
刘士博向小朋友们讲解实验流程
为了让孩子们直观理解水力发电的原理,刘士博详细讲解了水的动能如何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为了让抽象原理具象化,实践团讲师刘士博将三峡工程化作童话意象:"长江上卧着一条‘钢铁巨龙’,当水宝宝们从巨龙的怀抱中跃下时,就会带动巨大的水轮转动,最终变成点亮万家灯火的电能!"
小朋友回答课堂问题
刘士博展开三峡水电站示意图时,孩子们纷纷踮起脚尖围观,“当水宝宝从大坝高处纵身跃下,就会推动叶片旋转。”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发出惊叹声,对水力发电的过程充满了好奇。
实践团成员刘朝霞帮助小朋友解决实验难题 理论讲解之后,孩子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实验环节。“红色线是电子小工人从发电站出发的传送带,黑色线是它们干完活回家的隧道!”实践团成员刘朝霞握着小朋友的手,将铜线精准插进端子口。一位小朋友成功组装好实验器材,水流冲击叶片的刹那,他蹦跳着举起发光的灯泡:“我的水电站发电啦!”
小朋友的灯在实践团成员潘峰的帮助下亮了起来 课程尾声的分享环节中,小朋友们兴奋地举起小手,争相分享惊喜发现:“原来三峡大坝是超级充电宝!”还有小朋友兴奋地说道:“我长大后要发明更厉害的水力发电机!”现场家长纷纷举起手机记录并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知识像水流一样自然渗透进孩子心里。”清水仍在实验杯中汩汩流动,而科学的种子已乘着水花的韵律,扎根在武隆的青山翠谷间。
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们合影 依托专业优势,重庆大学“智创乡行”实践团将清洁能源知识转化为流动的科普课堂。随着更多特色实验课程深入乡村,这股科技启蒙的活水,正持续润泽着乡村振兴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