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时光悄然流转,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队在石狮市苏厝村的支教故事持续书写新篇。本周,实践队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通过科学劳动融合课、传统美育体验课与爱国主义主题班会,为乡村儿童的成长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劳动相融合 实践体验悟真知“原来绿豆的根会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科学课上,孩子们围着自己水培的绿豆兴奋地讨论着。为落实“五育并举”,实践队将科学探究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推出“科学海拾趣”特色课程。
课堂上,队员们先以生动的动画演示植物根茎叶的功能,再带领孩子们触摸观察各类植物标本,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感可触。随后的实践环节里,孩子们亲手操作水培绿豆,栽种“会喝水的草头娃娃”——这些头顶能长出绿苗的迷你盆栽,成了孩子们的“劳动伙伴”。每天观察生长变化、记录生长日记、动手浇水修剪,孩子们在松土、灌溉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又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乐趣。“看着草头娃娃‘长头发’,就像看着自己种的希望在发芽。”一位三年级学生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图为学生在观察绿豆发芽。李锶怡摄
笔墨丹青绘团扇 传统文化润童心毛笔课上,墨香与草木香交织弥漫。实践队创新美育形式,组织孩子们制作DIY毛笔团扇,让传统书法艺术与手工创作碰撞出别样火花。队员们先讲解毛笔的执笔姿势与扇面构图技巧,再示范如何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山水、花鸟。孩子们手握毛笔,在素白的扇面上小心翼翼地晕染色彩,有的画下家乡的田野,有的写下“静”“礼”等字。低年级学生专注于涂色填画,高年级则尝试创作小幅写意画。当一把把原本空白的团扇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时,孩子们脸上满是成就感。“原来毛笔不仅能写字,还能画出这么美的画!”孩子们在一针一线固定扇面、一墨一笔描绘意境中,既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又涵养了耐心与专注力,更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图为志愿者在指导学生写书法。李锶怡摄
红色故事照初心 爱国情怀植心间杆头纪念馆红色宣讲员黄礼爱老师走进苏厝村儿童之家,以歌传情、以史育人,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
活动伊始,黄礼爱老师带领孩子们齐唱少先队队歌。稚嫩而嘹亮的歌声中,少年儿童的责任与担当悄然萌发。随后,黄礼爱老师接连演唱了三个不同年代的少先队队歌,旋律时而激昂、时而深情,带领孩子们在歌声中穿越时空,感受不同历史时期少年先锋队的使命传承,体悟“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不变信念。
歌声渐歇,黄礼爱老师讲述了杆头村儿童团团长施柳霜的英雄事迹:年少的施柳霜为保护党的机密文件,与反动派斗智斗勇,将文件藏于古墓中,用智慧与勇气守护了革命火种。孩子们屏息聆听,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此次活动通过红色歌曲与革命故事的结合,让红色基因融入童心。苏厝村儿童之家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红色薪火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光彩,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厚植爱国情怀,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图为黄礼爱老师在为学生宣讲。李锶怡摄
三周支教时光里,“院长妈妈有约”实践队以“五育融合”为笔,在乡村儿童心中播撒知识与希望的种子。队员们表示,将继续以实干精神践行教育初心,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点亮孩子梦想的星光,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教育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