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绘边关景,笔凝山河情
导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杨新平以烙铁为笔、以火为墨,用30余年坚守,成为兵团现代套彩烙画创始人与非遗传承人。他深耕兵团题材,走访老军垦、挖掘历史,创作的数百幅作品,既记录着兵团开拓的艰辛,也展现着团场的新面貌,以艺术传递兵团精神。同时,他走进校园,免费授艺,让烙画技艺与兵团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这位用匠心续写时代的艺术工匠,是当之无愧的兵团榜样。
采访对象:杨新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163团烙画非遗传承人
采访组:塔里木大学“边疆情 卫国志”宣讲团
采访时间:2025年7月10日
采访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163团
采访内容
1、采访组:杨老师,您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烙画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吗?
杨新平:这个烙画其实是一种民间艺术,真正的烙画开始于改革开放,准确的来说是从1984年以后,重新定位了传统民间优秀艺术,形成新的民间艺术门类,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也慢慢丰富起来了,传统民间艺术就被提炼出来了,提炼成了这种成套裁烙画,但之前的烙画艺术未形成大的规模,后面我就通过上色创新,形成了一种以烙为主,以色为辅的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
2、采访组:那您觉得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
杨新平:首先,我觉得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像咱们新疆这边的戈壁文化就很有特色,大气磅礴,这个自然色调与烙画颜色就很搭配;其次,就是和咱们兵团的历史故事是分不开的,兵团的历史和文化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也为我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
3、采访组:那您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呢?
杨新平:其实我最初主要就是画花鸟树木,那个里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咱们国家壮大以后,人民过的幸福的生活,比较安逸和谐,在后面的时候,我想了一下,我觉得这些烙画都是属于小层面的东西;但我想把这门艺术长久地延续下去,刚好由于我是“兵二代”的身份,我就想着把这个作为一个故事的延续,我对那些红色事件记忆犹新,我就想把兵团的那些故事用画画的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烙画了解兵团的历史和家国情怀,让它成为宣传兵团文化的一种载体;也让更多人了解兵团的性质,区分兵团人,工人和老百姓的意义。
4、采访组: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呢?
杨新平:我觉得这个创作不能一味追求艺术性,要让自己的画成为一面镜子,为人民和政治服务,映照兵团人的无私奉献,感悟兵团精神,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我认为党对我们新疆这边的文化传承很重视,投入了很多,我得要用艺术语言印证党的领导是边疆繁荣、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让党的精神通过艺术浸润心灵。
5、采访组:您觉得您是如何通过创作与兵团故事产生双向成就的?
杨新平:我一开始是以兵团的故事为基点进行创作的,我的作品展现了兵团的历史与精神,用艺术形式传播了兵团故事,助力了兵团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同时,兵团的故事为我提供了灵感与素材,使我的创作有了独特的内容,让我获得了8次国家级奖项、兵团劳动模范等荣誉,吸引了很多领导和学校前来参观,达成了我和兵团故事的双向奔赴。
6、采访组:在这个创作中,您觉得这门艺术的传承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杨新平:在很早以前,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温饱问题不好解决,大家都想的是先解决“面包”问题,很少的人会去考虑艺术问题,大家对这一方面缺少了解,使得这个艺术就很难生存下去,不好进行传承。再到后来,由于文艺创作方面消费大,很难谋生,所以很多艺术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就选择了转行,传承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了。
7、采访组:您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创作技巧吗?
杨新平:就以这幅画为例吧,它主要画了白杨市,里面包含了一个水库,想当年这是西北最大的水库,但现在不是啦,它代表了八方聚财的好寓意,这幅画上还有耕地,牧场,219国道,边防哨所,草原,高山等景色,我选择了贵比黄金的矿物材料,根据画面上的内容和我想要表达的情感,调配合适的材料,烙制线条,根据温度以及下笔的力度来调整线条的表现力,然后在进行上色,上完色之后用火进行烤制,让烙和色完美结合在一起,确保长时间不掉色,最后在装订框架。
8、采访组:您在这门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做出哪些努力来推动它的发展呢?
杨新平:其实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很多东西都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为了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让这门艺术得到发展,不被社会淘汰,我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丰富了它的内容,在之后我设置了民间艺术培训班,还收了十几名徒弟,通过进入到不同的学校和社区进行免费培训,传授了烙画的技巧,培养烙画的爱好者,希望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和了解烙画这一民间艺术,为这门艺术培养后备力量。
9、采访组:在长期创作的过程中,您觉得这门民间艺术被创作和传承的意义是什么呢?
杨新平:作为一个“兵二代”,这些作品记录了兵团人从艰苦创业到建设美丽家园的历程,成为兵团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传递着兵团精神,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奋斗的激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也鉴定了我们当地人对文化的自信,在国际上也提升了兵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同时也让兵团文化吸收了外界的优秀文化。
10、采访组:因为我们塔里木大学也属于兵团高校,您有什么想对我们学校的同学说的话吗?
杨新平:我希望你们都要有抱负和理想,茁壮成长,好好学习,不忘初心,其实我也去过你们学校两三次了,去年还开展了非遗活动,就希望不管是新来到咱们塔大的学子也好,还是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罢,不论去到哪里,都希望你们可以把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为国家的发展助力。
结语:采访杨新平老师,是一场与兵团精神深度对话的旅程。他以烙铁为笔,在木板上烙刻兵团岁月,让军垦故事有了色彩和温度。从传统烙画创新到套彩技艺突破,从个人坚守到传承使命,他用数十年执着,诠释着兵团人“扎根边疆,记录时代”的担当。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兵团精神的永恒传扬。原更多的人通过他的烙画,读懂兵团,热爱兵团,让这份热血与坚守,在新时代继续照亮逐梦征程,使得兵团故事与文化走向更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