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献身边关处,芳华护胡杨

献身边关处,芳华护胡杨
导读:在巴尔鲁克山的风沙里,有一群身影接过了岁月的接力棒——孙龙珍民兵班。她们的名字,连着一位29岁烈士的热血:1969年,孙龙珍怀身孕勇护国土,将生命定格在边疆。如今,女民兵们踏着她的足迹巡逻界碑,以烙铁绘山河,用青春守疆土。从骆驼刺丛到无人机巡线,变的是守护方式,不变的是“热爱军垦、献身国防”的初心。这是传承,亦是续写。
 
采访对象:杨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孙龙珍民兵班班长
采访组:塔里木大学“边疆情 卫国志”宣讲团
采访时间:2025年7月12日
采访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
 
采访内容
1、采访组:杨班长,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你加入孙龙珍民兵班?
杨月:我从小就听着孙龙珍烈士的故事长大,特别敬佩她。一直希望能像她一样,为祖国守好边疆,所以有机会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民兵班。
2、采访组:您能先给我们讲讲孙龙珍民兵班的成立背景和意义吗?
杨月:孙龙珍民兵班是为了纪念孙龙珍烈士而成立的。1969年6月10日,孙龙珍烈士为保卫祖国领土,在与入侵苏军的斗争中,怀着6个月身孕壮烈牺牲 。她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民兵班的成立就是为了传承她的精神,继续守护祖国的边境。
3、采访组:在日常工作中,孙龙珍烈士的精神是如何影响你们执行任务的?
杨月:孙龙珍烈士面对危险毫不退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在我们执行边境巡逻等任务时,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像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形,都会想起她的精神,就有了克服一切的勇气和动力 ,坚守好每一寸国土。
4、采访组:加入民兵班后,训练和执行任务一定很辛苦,有没有想过放弃?
答:训练和任务确实很艰苦,有时候巡逻一天下来,身体累得不行。但每当看到边境线上的界碑,想到孙龙珍烈士的付出,就觉得自己的辛苦根本不算什么,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5、采访组::我们了解到,现在咱们这有很多“00”后,那么“00后”成员在训练里有什么不一样的劲头?
杨月:她们敢闯。比如学格斗时,会主动查技巧视频琢磨动作;练讲解时,还会拍短视频发在网上,把巡逻故事和烈士事迹结合着讲,年轻的活力让“守边”这件事更鲜活了。
6、采访组:有时候在巡逻时遇到暴雪或戈壁高温这样的极端天气,怎么保障任务和安全?
杨月:我们早有准备——冬天备着暖宝宝和防滑冰爪,夏天带足水和防晒装备,出发前会反复查天气。去年夏天巡逻遇沙尘暴,能见度不足三米,我们手挽手跟着界碑坐标走,踩着前人踩出的浅痕慢慢挪,最后在天黑前安全归队。这种时候,谁都不会说“退”,因为知道身后是国土。
7、采访组:负重越野、战术演练强度不小,大家怎么坚持?有没有印象深的故事?
杨月:有个“00后”姑娘第一次练战术匍匐,手肘磨出血,却咬着牙爬完了全程。后来她跟我说,想起孙龙珍怀着孕还往前冲,自己这点疼算什么。现在我们训练后会围坐聊天,把“疼”变成互相打气的由头,疼过的地方,反而成了最有力量的印记。
8、采访组:你们平时住在营地,业余时间怎么相处?有没有暖心的小事?
杨月:我们常一起做饭,谁巡逻回来晚了,锅里肯定留着热汤。有次新成员想家哭了,老成员就带她去看界碑——“你看这碑上的字,孙龙珍烈士守在这,我们现在守在这,就像一家人守着一个家。”从那以后,她再没喊过苦。
9、采访组:既是民兵又是讲解员,两种身份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杨月:巡逻时是“守护者”,眼睛盯着界碑和地形,心里绷着安全的弦;讲解时是“传递者”,要把巡逻时的体会融进故事里——比如讲孙龙珍烈士“踏过骆驼刺巡逻”,我会告诉游客“那种扎进裤腿的疼,我们现在还能碰到”,这样大家才懂“坚守”不是空话。
10、采访组:这些年,孙龙珍民兵班在守护边疆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杨月:多年来,我们配合边防官兵完成了无数次巡逻执勤任务,及时发现并处理了多起边境异常情况,有效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稳定。而且,我们还积极参与团场建设,在宣传国防知识、带动周边群众爱国戍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采访组:未来想怎么创新传承龙珍精神?
杨月:我们正试着把巡逻故事画成漫画,用烙画刻下巡逻路线,还计划开直播带网友“云巡边”。老一辈用脚丈量土地,我们可以用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热爱军垦、献身国防”的精神走得更远。、
12、对想加入的年轻人有什么话想说?
杨月:这里的日子确实苦,但每次看到界碑在夕阳下的影子,看到游客听完故事后红的眼眶,就知道值得。希望大家都可以坚定理想,追求目标,孙龙珍烈士用生命开了头,我们能用青春续下去,这是多幸运的事——你来,我们一起守。
 
结语:暮色漫过巴尔鲁克山时,界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极了孙龙珍民兵班巡逻时留下的足迹。从陈列馆里泛黄的照片,到营地里晾晒的作训服——孙龙珍的名字,早已不是一段尘封的往事。它是巡逻路上递来的半壶水,是讲解时忽然哽咽的声线,是“00后”民兵镜头里,界碑与晚霞重叠的模样。风掠过边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传递同一个答案:所谓不朽,从不是惊天动地的瞬间,而是有人把“守护”当成接力棒,一棒又一棒,传到了今天。山风会记得,那些迎着风沙前行的身影;山河会记得,那束从1969年亮起来的光,至今仍在照亮边关。
 
作者:方馨、’郑小凡 来源: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追溯兵团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
三下乡推荐
  • 献身边关处,芳华护胡杨
  • 在巴尔鲁克山的风沙里,有一群身影接过了岁月的接力棒——孙龙珍民兵班。她们的名字,连着一位29岁烈士的热血:1969年,孙龙珍怀身孕勇
  • 07-20
  •  绿动深溪坞,青春助振兴   ——“竹韵溪创”暑期社
  • 用脚步丈量振兴热土——“竹韵溪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