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南京工程学院“非遗匠心实践团”走进常州梳篦非遗工坊,以“沉浸式学习+深度调研”的方式,沉浸式体验梳篦制作全流程,探寻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
实践团抵达后,首先与梳篦非遗传承人展开座谈。传承人结合自身30余年从业经历,详细讲述了常州梳篦从明清时期的“宫廷贡品”到如今国家级非遗的发展历程,还特别介绍了梳篦在传统婚嫁、节庆中的文化寓意——如“梳篦成对”象征夫妻和睦,彩绘牡丹纹样代表富贵吉祥,让同学们对梳篦的认知从“工具”延伸到“文化载体”。
随后,实践团开启为期一周天的实操学习,逐一攻克梳篦制作的核心难关。选料环节,同学们跟着匠人学习辨别黄杨木、桃木的纹理与硬度,挑选最适合制作梳齿的木料;开齿工序中,大家手握传统线锯,在匠人指导下精准控制梳齿间距,确保每根梳齿粗细均匀;最耗时的打磨环节,同学们需先后使用粗、中、细三种砂纸,对梳身、梳齿反复打磨,直至梳面光滑如镜、梳齿触感温润,不少同学练到手指发酸,才真正体会到“百工之巧”的艰辛。
实践最后,实践团还前往常州老街的梳篦老字号店铺调研。通过与店主交流,了解传统梳篦在现代市场中的销售情况,以及店铺为吸引消费者推出的“传统纹样+简约设计”改良款梳篦。“这次实践不仅学会了做梳篦,更读懂了匠人坚守的初心。”实践团成员小潮说,未来会带着这份对非遗的理解,向身边人讲述常州梳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