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苏绣的 “生态密码” 与乡村振兴路

2025年7 月 23 日,苏州丝绸博物馆内丝线流光,绣针起落间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温婉意境。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生态增值,农策共荣” 社会实践小组的 4 名成员 —— 韩希玮、张昕悦、史纯羽、耿心茹,在此展开了一场关于非遗技艺与生态发展的深度调研。她们手持笔记本穿梭于展厅与工坊之间,通过观察丝绸制作全过程、走访社区老人、对话非遗传承人,探寻苏绣这门千年技艺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纽带。
一针一线里的生态智慧:从老人记忆看桑蚕与自然的共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湖一带家家户户种桑养蚕,桑叶落在塘里喂鱼,蚕沙(蚕的粪便)用来肥田,织出的丝绸不用化学染料,全靠栀子、茜草这些草木染色。” 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的社区活动中心,78 岁的王阿婆指着老照片里的桑基鱼塘,向实践小组讲述着记忆中的生态图景。作为土生土长的镇湖人,她年轻时曾参与过丝绸刺绣的简单加工,对苏绣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朴素的认知。
韩希玮在采访笔记中写道:“王阿婆提到‘桑茂则蚕壮,蚕壮则丝优’,这其实是古代‘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的生动写照。桑树为蚕提供食物,蚕沙滋养鱼塘,鱼塘淤泥反哺桑树,形成了零废弃的生态链。这种传统智慧,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生态增值’理念不谋而合。”
实践小组发现,当地像王阿婆这样的老人,大多对苏绣的 “生态基因” 有着深刻体会。69 岁的李爷爷曾是镇湖绣品厂的工人,他回忆:“那时候绣品用的丝线,都是本地蚕农送来的土蚕丝,韧性好、光泽柔和,因为蚕宝宝吃的是没打农药的桑叶。后来为了追求产量用了化肥,桑叶长得快了,但蚕丝的质感反而差了。” 这段经历让小组成员意识到,苏绣的品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保护传统技艺必须从守护生态本底做起。
图为织布机
从蚕茧到绣品:丝绸制作里的 “绿色密码”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的非遗工坊内,实践小组全程观摩了从蚕茧缫丝到绣品成型的全过程。当看到传承人将一颗颗雪白的蚕茧投入沸水中,用竹制缫丝车抽出连绵不断的丝线时,张昕悦忍不住记录下细节:“每根蚕丝长达 1000 米以上,全程无需化学处理,完全依靠物理方法抽丝。这种传统工艺几乎零污染,比现代工业缫丝节水 60% 以上。”
在染色环节,非遗传承人府向红向同学们展示了天然染料的制作过程:“这是用苏州本地的乌桕树叶染出的棕色,那是用紫草提炼的紫色,不仅对环境无害,还能随着光线变化呈现不同色泽,这是化学染料做不到的。” 她指着一幅以太湖芦苇为主题的绣品解释,苏绣的 “劈丝” 技艺能将一根丝线分成百余份,细腻的针法配合天然染料,才能呈现出芦苇在风中摇曳的层次感。
史纯羽在观察后深有感触:“我们总说‘生态增值’,其实苏绣本身就藏着绿色发展的答案。从桑蚕养殖到绣品完成,传统流程形成了闭环的生态链。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产业结合,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小组调研数据显示,采用天然染料和传统工艺制作的苏绣产品,市场价格比普通绣品高出 30%—50%,且更受高端消费者青睐。
图为蚕茧展示
从博物馆到田间:苏绣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离开丝绸博物馆后,实践小组前往吴中区的 “轻绣森林” 共享农庄,这里是 “非遗 + 生态文旅” 模式的典型代表。在 113 亩的园区内,桑蚕养殖区、刺绣体验坊与生态采摘园有机融合,游客既能跟着绣娘学绣太湖石,也能亲手采摘桑叶喂蚕。负责人告诉同学们,农庄年接待游客超 1 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 2 万余元。
“阿姨,您觉得现在做刺绣和以前有啥不一样?” 在镇湖苏绣小镇的绣品街,耿心茹与绣娘周大姐攀谈起来。周大姐笑着说:“以前埋头做绣品,卖给收购商,价格自己说了不算。现在镇上搞旅游,我开了家绣坊,游客能看着我做,还能定制绣品,收入翻了好几倍。更重要的是,来学刺绣的年轻人多了,我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回来跟我学手艺了。”
镇湖街道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 400 多家绣庄带动近 2000 名村民就业,刺绣年产值达 15 亿元,而这背后是太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太湖水质好了,来写生的画家多了,我们的绣品题材也更丰富了;游客来买绣品,顺便游太湖,形成了良性循环。” 镇湖苏绣协会的工作人员向实践小组介绍,当地已建立 “绣品质量与生态保护挂钩” 的机制,对采用环保工艺的绣坊给予政策扶持。
值得关注的是,苏绣正通过跨界创新吸引年轻群体。在苏州刺绣博物馆,实践小组看到了与《王者荣耀》合作的限定款绣品,其中 “貂蝉・遇见胡旋” 皮肤的刺绣复刻版,将游戏角色与传统针法结合,上线后引发热议。博物馆负责人表示,这类跨界合作让苏绣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近半年来青少年参观者占比提升了 25%。
青春视角下的非遗未来:让生态与文化共荣共生
实践接近尾声时,4 名女生在丝绸博物馆的庭院里展开了热烈讨论。韩希玮梳理道:“我们调研了 119 位村民,发现 83% 的人认可苏绣对生态保护的促进作用,但只有 45% 的人参与过生态绣品的制作或销售。这说明‘生态增值’的理念还需要更深入地融入乡村实践。”
张昕悦补充:“年轻人的参与度是关键。在镇湖,我们看到有 95 后绣娘开直播卖绣品,用短视频教刺绣,这就是很好的创新。或许可以推动高校与绣坊合作,设计更多兼具生态理念和时尚元素的产品。” 史纯羽则关注教育传承:“苏绣与园艺研学结合的模式很成功,我们可以把这种经验带回南京,推动高校与乡村的研学合作,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背后的生态智慧。”
耿心茹在总结中写道:“苏绣的魅力,在于它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生态的镜子。从老人记忆里的桑基鱼塘,到现代绣坊的绿色工艺,再到文旅融合的产业模式,我们看到了‘生态增值,农策共荣’的可行路径 —— 那就是让文化传承者成为生态保护的受益者,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夕阳下,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映出晚霞,如同一块巨大的苏绣画布。实践小组的 4 名女生带着满满的调研笔记踏上归途,她们知道,这场关于苏绣与生态的探索,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对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青春思考。而那些在丝绸博物馆里见过的丝线流光,终将在更多人的手中,绣出生态与文化共荣的美好图景。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陈文慧 韩希玮 张昕悦 史纯羽 耿心茹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