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从城镇社区到田间地头 攀枝花学院师生赴延安探寻大生产精神

  7 月 11 日,攀枝花学院 “长征红途・星火共富” 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王家坪社区,南泥湾景区等地,开展以探求大生产精神、挖掘南泥湾共富路径为目的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基层走访+田间研学”等主要方式,同王家坪社区居民了解大生产精神,向南泥湾知青爷爷请教秧苗种植技术,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旧物感悟先辈担当,用一个个脚印践行当代的大生产精神。

  图为队员们跟随刘汉江爷爷在稻田学习种植知识。

  当日清晨,实践队成员抵达南泥湾的田间,与曾经响应大生产运动号召来到南泥湾的知青刘汉江相遇。跟随着汉江爷爷的脚步,队员们立足于田埂之上,身旁有微风轻轻拂过,脚下的秧田泛起波浪。

  在田间,刘汉江爷爷俯身示范,向队员们细致传授秧苗种植知识。他从叶片宽度入手,教大家精准区分秧苗与名为 “稗子草” 的杂草;通过根系受感染区域的特征,讲解如何判断病害与虫害。细微处见真章,汉江爷爷把积淀数十年的种植经验,拆解成清晰易懂的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

  深入田间,队员们不仅学到了水稻选种、插秧间距把控、田间日常管理等农业知识,还了解到如今南泥湾农业生产已全面实现现代化,整田、灌溉、施肥、植保等环节均通过机械高效完成。

  图为无人机在稻田上喷洒农药。

  随着种植技术的迭代升级,南泥湾水稻产量稳步提升,年均亩产量达 1300 斤,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62%;2024 年更是迎来丰收,亩产量攀升至 1500 斤。漫步在沃土之上、看着两旁宽阔的道路,队员们才真正感受到南泥湾发展之快。不仅田地丰产,村民的生活也愈来愈富足。延安市政府技术上的引导、政策上的补助,皆让 “陕北好江南” 这一方沃土开启了时代的新篇章。

  走至稻香门,回首60年前,年轻的南泥湾建设者们来到此处,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实干精神将“烂泥”变沃土。60年后的今天,他们已在岁月的催促下年老,但留存下来的大生产精神将在这田间地里发扬光大,随着季节更迭,秧苗冒穗而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图为队员们采访环卫工人,了解日常工作情况。

  为更全面了解南泥湾的发展,以及基层人民的生活、工作状态,实践队第二站来到南泥湾湿地公园,开展对景区环卫工人的采访活动。在采访中,他们讲述着自己眼中南泥湾的变化,从游客数量的增多,到景区设施的完善,也分享着最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现在大家都自觉了,没有人再乱丢垃圾,我们的工作轻松了很多”,环卫工人刘阿姨说道。实践队员们认真倾听,记录交流内容,了解到基层工作者为景区发展付出的辛勤努力,体会到 “劳动创造美好” 的真谛,也意识到维护环境整洁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同时,从环卫工人质朴的话语中,感受到南泥湾精神在当代基层工作者身上的传承与延续 。

  图为实践队在党徽广场的合影。

  最后,实践队来到党徽广场。广场上,巨大的党徽雕塑庄严肃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信仰。队员们整齐列队,凝视党徽,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与使命。伴随着带队老师王老师的讲解,队员们回顾了南泥湾在党的领导下,从荒无人烟的 “烂泥湾” 变为 “陕北好江南” 的奋斗史,深刻认识到党的引领对乡村发展、对国家建设的关键作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

  此次南泥湾之行,攀枝花学院 “长征红途,星火共富” 实践队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从田间学习农业知识,感悟艰苦奋斗精神;到采访环卫工人,了解基层工作与景区发展;再到党徽广场学习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实践队成员们在不同场景中收获知识、传承精神。

  未来,攀枝花学院实践团队也将持续深耕此类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进红色热土,在传承中奋进,在实践中成长,让红色基因、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等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