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巧手扎青春,染出少年梦

电头:泰州 7 月 14 日电(通讯员何子超)
 
导语 
为切实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校社联动的育人效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助力提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友爱的社区环境,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今年暑假,走进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东岸社区,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扎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正文  
2025 年 7 月 14 日,“红心研墨” 团队正式在东岸社区启动 “扎染的前世今生” 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以社区儿童为主要参与群体,旨在通过趣味课程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儿童的兴趣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扎染相关活动。
 
回溯扎染源流,感受文化温度
 在 “扎染的前世今生” 环节开展前,志愿者团队做了充分的策划与准备,编写了适合儿童理解的学习资料。他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讲述扎染的发展历程 —— 从秦汉时期的 “缬染” 技艺,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当讲到云南白族妇女用板蓝根染布的传统习俗时,孩子们眼中满是好奇与向往,志愿者们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 
 
动手实践操作,触摸传统肌理 
 在带领孩子们了解扎染的历史与发展后,志愿者们随即组织他们进行扎染创作。创作前,志愿者们详细讲解了扎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提前制作了图文并茂的 PPT,演示扎结、浸染、拆线等关键流程。待白布、颜料、皮筋等材料分发完毕,孩子们迅速投入到创作中。 
 
童心创意飞扬,勾勒传承新篇 
 志愿者们发现,孩子们的创作充满多样性。有的孩子按照教程扎出整齐的花纹,有的则大胆创新,将布料拧成麻花状或系出不规则的结。志愿者们在现场巡回指导,及时解答 “颜料会不会混色”“要泡多久颜色才够深” 等问题。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浸入染缸,拆开皮筋时发出惊喜的欢呼,整个活动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厚植文化根基,践行青年担当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课题,而是能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体验。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了解非遗文化,更要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真正的教育往往体现在动手实践中,而文化的传承,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亲身体验中代代相传。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