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丝绕岁月,匠心织新章:西理学子探寻汉中藤编的传承与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亦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循着这一指引,2025年7月3日,西安理工大学“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实践小队,走进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以“桄桄木偶,织羌藤续文脉”为引,沉浸式触摸汉中藤编的千年肌理,见证传统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破圈。
一、时光墙畔:听四代人织就的传承长卷
企业展厅的历程墙前,时光仿佛随讲解声缓缓倒流。回溯至70年代,创始人陈太坤携藤丝走街串巷,将手工藤编日用品与技艺一同赠予乡邻;80年代末,陈良顺立起家庭工坊,40余户农户的指尖从此缠上藤香;如今,这里已织就“藤材植于乡野,巧手编出匠心,电商连起万家”的完整产业链,2600余户农户借藤脱贫,三产融合的画卷徐徐铺展。学子们静听这段跨越半世纪的故事,读懂四代人指尖的坚守——那是藤编技艺的传承,更是非遗反哺乡村的温暖力量。
二、编织车间:触藤条里藏着的时光温度
推开车间木门,藤条的清润气息便裹着匠心扑面而来。老匠人端坐木凳,篾刀起落间,坚硬的藤材化作柔韧的篾丝;指尖翻飞时,零散的藤条渐成椅具的弧度、筐篓的纹路。讲解员轻语:选藤要辨粗细,破篾需分经纬,编织更要守疏密,每件藤品都是“慢工出细活”的注脚。学子们俯身细观藤纹交错,轻触成品的温润质感,既惊叹于藤条在匠人中“化腐朽为神奇”的蜕变,更读懂了传统手艺背后,日复一日的专注与执着。
三、文创展区:见老手艺撞出的新生火花
成品展区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惊艳了目光。巨型藤编龙盘踞一隅,藤丝交织间尽显东方气韵;古朴的藤篮、藤椅静静陈列,藏着岁月沉淀的雅致;而“马上有风”藤编扇最是动人——趣味文字缀着卡通图案,将美好祈愿藏进藤丝,让老手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展区两侧“汉中藤编久负盛名”“良藤佳材顺至天然”的书法题字,更让这份新生多了几分文化厚重。在这里,学子们看见: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与当代生活共生的鲜活生命。
走出工坊,藤香仍萦绕鼻尖。这场实践,让西理学子不仅读懂了汉中藤编的技艺脉络,更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温热脉搏。“藤丝绕的是岁月,织的是传承。”学子们坦言,未来会以青春为笔,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让汉中藤编的纹路里,不仅有过往的故事,更有新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