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原农耕文明精髓,7月盛夏,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虫韵粮艺”科普宣讲实践团深耕郑州市高新区,为当地十余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量身打造“中原粮食文化传承”主题科普夏令营。团队以“害虫知识小课堂”“节气粮食画创作”“橡皮泥昆虫工坊”三大创新模块为支撑,构建起“听-说-做”三位一体的沉浸式科普体系,让源远流长的中原传统文化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在青春沃土上碰撞出璀璨火花,为千余名学子播下文化自信与惜粮护粮的种子。
标本馆里的中原记忆:从古老智慧到科技护粮 依托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标本馆300余件珍贵标本,实践团为青少年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粮食安全探索之旅。从非遗粮画中暗藏的节气密码,到AR技术生动呈现的3D害虫模型,同学们游走在300余种昆虫标本之间,沉浸式感受中原粮食文化千年传承的知识脉络。
“我们的祖先踏遍中原大地收集储粮昆虫,只为守住老百姓的‘米袋子’。”实践团宣讲员指着展柜中的谷蠹标本,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古人用陶罐存粮、刻绘护仓图案,如今我们有了智能虫情测报灯,就像给粮仓装上‘电子眼’,这都是中原人护粮智慧的代代延续!”当听到“一粒小麦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20多道关卡,全球每年因虫害损失的粮食可养活2亿人”时,同学们纷纷发出惊叹。馆内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原人“惜粮如金”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原粮食文化赓续至今的鲜活见证。

图为小朋友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储粮害虫 宋子怡摄
非遗里的文脉创新:让传统技艺在青春中焕新 知识科普过后,动手实践环节将夏令营推向高潮。实践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子打造分层创作体系——面向10岁以下小朋友,传授传统粮食画制作工艺,引导他们用小米铺就“小满麦浪”、用黑豆点画“霜降冰棱”,将二十四节气与中原农耕智慧融入指尖创作;针对10岁以上同学,则鼓励他们运用AI技术设计粮食画版卡通形象,让传统粮艺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实践团还特意分享重庆非遗传承人唐大焱与河南粮艺传人的跨界合作故事:当川渝红米邂逅中原小米,当西南竹编粮仓技法对话河南陶仓工艺,不仅展现了粮食文化的多元魅力,更成为“出彩中原”兼容并蓄特质的生动写照。在这场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年轻学子的智慧灵光不断迸发,让非遗粮食画在技法传承与文化再传播中焕发新生。

图为小朋友们亲手体验制作粮食 宋子怡摄
指尖捏就护粮图景:小小卫士接棒文化传承 实践团专为10岁以下小朋友设计“橡皮泥昆虫工坊”,准备了五彩缤纷的橡皮泥与超轻黏土,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对照昆虫标本,捏制形态各异的“害虫模型”。“我的玉米象有六条腿!”“看,我的谷蠹装上了‘防虫铠甲’!”在动手创作的乐趣中,孩子们不仅牢记了害虫特征,更深刻理解“科学储粮”的重要意义。
活动尾声,全体小朋友举起作品齐声宣誓:“爱粮节粮从我做起,争做护粮小卫士!”在某幼儿园的“护粮卫士”情景剧中,孩子们化身“小小农学家”,用自制的“防虫工具”对抗“害虫军团”。6岁的小王同学一句“就像爷爷说的,我们的粮食要好好守着”,道出了文化传承最本真的内核——从古代粮仓守护者,到现代储粮科技研发者,再到如今的小小传承人,中原大地上“惜粮护粮”的接力赛,正以青春之名续写新篇。

图为宣讲团成员指导小朋友用橡皮泥制作昆虫模型 宋子怡摄
郑州高新区某小学王老师评价道:“这种‘听-说-做’一体化的宣教模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更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播撒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作为河南工业大学“出彩中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本次夏令营覆盖千余名学生,以“传统+科技”的创新路径,让中原粮食文化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虫韵粮艺”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也在这场实践中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让“爱粮、节粮、护粮”的精神在创新实践中焕发时代光芒。

图为宣讲团和同学们合影 朱晓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