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号召,推动跨学科融合教育与五育并举落地生根,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五域童行”暑期支教团分批奔赴江苏句容、徐州、泰州及河南商丘等地,开展了一系列以“跨学科-伴成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支教团由教育硕士研究生组成,依托专业背景,设计并实施多门跨学科课程,为乡村和社区学生带去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句容站:环保与英语融合,动物建筑师生动开讲
在句容市机关爱心暑托班,团队成员刘静与邱型宇以“环保小卫士”英语闯关课为主线,将英语、科学、艺术与环保教育深度融合。课程通过“垃圾分类大挑战”“Reuse魔法工坊”“Recycle探秘之旅”及“我的环保计划”四关互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垃圾分类英文表达、资源循环利用等知识,提升语言能力与环保意识。
孙文珑则带来“动物建筑师”跨学科课程,融合数学、生物与美术,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中的结构智慧。从蜜蜂的六边形蜂巢到蜘蛛丝的生物力学,再到园丁鸟的美学装饰,课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孩子们对仿生科学与创造设计的浓厚兴趣。其中一个小女孩听到蜜蜂的六边形设计最节省材料时,忍不住赞叹道:“原来蜜蜂还是数学家啊!”
作为团队队长,王琪在句容站统筹全局,积极推进跨学科课程与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她带领团队设计并实施了10余次跨学科主题课程,涵盖数学、美术、物理等多学科内容,并组织开展了美术创作、班歌练习、象棋对弈、体育锻炼与劳动教育等素质拓展活动,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句容爱心暑托班的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暑期学习体验。
商丘站:STEAM教育扎根乡土,科学实验贴近生活
在河南商丘睢阳区包公庙小学和睢县平岗镇乡村小学,徐可昕与张博阳分别开展了以STEAM教育为核心的跨学科课程。徐可昕围绕声音、光、水、空气等主题,设计“土电话制作”“彩虹瓶实验”“影子剧场”等低成本实验,融合科学原理与艺术表达,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振动传声、密度分层等概念,并渗透垃圾分类与生态保护理念。
张博阳则结合当地学情,构建了以“基础素养+趣味引导”为核心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他开设的教学启蒙、趣味英语、绘本共读和科学实验等课程,注重寓教于乐和启发式教学,有效激发了乡村孩子的探索兴趣。在他的“动物法庭”辩论课上,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思考生态平衡与生命伦理,展现出朴素的生态观和活跃的逻辑思辨能力。
徐州、泰州站:剪纸艺术融合数学,传统文化浸润课堂
在徐州邳州市赵墩镇刘台村和泰兴市,支教团成员王琪、张启圆、郑意等人以“轴对称”数学概念为主线,融合剪纸艺术、传统文化与力学知识,开展“传统剪纸跨学科课程”。学生通过剪纸实践理解几何对称,在“爱我中华”主题创作中增强文化认同与美学素养。
课程结束后,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反馈,发现学生对跨学科教学形式表现出极高兴趣,动手能力和跨学科思维显著提升。
五育并举,全面成长
除学科融合课程外,各支教点还开展了美术创作、班歌合唱、象棋对弈、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支教团每晚召开教学研讨会,及时反思优化课程,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教育初心,播撒希望
“五域童行”暑期支教活动不仅为乡村学生带去知识与快乐,也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教育是“心与心的连接”,唯有真诚与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依依不舍,纷纷表示“希望老师明年再来”。
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将继续推进与地方教育部门的长期合作,持续优化跨学科课程体系,让更多孩子享受到融合教育的阳光雨露,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