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陆庆晖)导语:2025年7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苏南京。实践组员开展了“踏访红色遗迹”主题实践活动,走访“三个胜利”纪念馆。纪念馆中布满岁月痕迹的物品和记载往昔的文字,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从抗争到胜利的壮阔图景,让实践组员对“初心”与“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节点,实践组员走访横山新四军旧址、“三个胜利”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抗战纪念场所,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数字背后的生命、历史背后的精神,探寻胜利密码,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青瓦土墙间的温度:触摸历史的肌理
在横山新四军旧址斑驳的木门前,实践组员的指尖正轻轻抚过门框上七十多年前留下的弹痕。这处不足十平米的指挥部里,一盏生锈的油灯、一张布满划痕的木桌、几件补丁摞补丁的棉军装,构筑起最生动的历史课堂。展柜里那双鞋底磨穿三层的草鞋,看到如此情景实践组员感慨:“鞋底发黑的血迹像在说话,告诉人们,英雄就是普通人把难以忍受的痛,变成了前进的路。”
据纪念馆馆长李建军介绍,今年新增的"数字战士"互动系统,已帮助3.2万名参观者与历史人物建立连接。当游客输入年龄,系统会自动匹配同龄战士的事迹——19岁的护理员林秀梅牺牲时,怀里还紧抱着伤员的血衣;22岁的通讯员赵志强用身体引开敌人,保护了整支队伍转移。“这些故事让年轻人突然意识到,历史书上的数字,都是和他们一样会哭会笑的鲜活生命。”李建军说。

图片内容侍林婧供图
三座纪念馆的时空对话:胜利背后的精神密码
在南京“三个必胜”纪念馆,一面特殊的国旗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这面1945年北平市民用三十多块红布拼凑的国旗,边缘还留着缝制时的针脚。“当时没有标准图样,五颗星星的位置并不精确,但举着它游行的人们哭得撕心裂肺。”讲解员张薇讲述时,参观者中传来压抑的抽泣声。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科技手段还原了那场零下二十度的冰河冲锋。当立体投影展示战士们光脚冲过冰面的场景时,来自山西的退休教师陈爱萍突然蹲下身,用手掌贴住地面:“我的父亲参加过这场战斗,他总说冻掉的脚趾头是‘最轻的纪念品’。”
太行抗战纪念馆的"烈士墙"前,3000多个名字中,13岁小英雄李爱民的事迹令许多家长驻足。带着女儿参观的软件工程师周明在展柜前红了眼眶:“孩子问我为什么小哥哥笑得那么开心,我说因为他相信未来的人们会记得。”

图片内容侍林婧供图
红布包里的传承:从历史到现实的接力
在崇武以东海战老战士徐志远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老战士用红布珍藏六十年的水兵服照片。老人颤抖的手指抚过泛黄的照片:“我们舰被击中时,轮机长用身体堵住了裂口,他最后句话是‘告诉祖国,我没退’。”如今,这枚磨亮的军功章和新时代舰艇模型并排放在徐家客厅,见证着两代军人的隔空对话。
这种传承正在更多角落发生。横山小学的孩子们用3D技术复原了新四军战士的草鞋,在鞋底镌刻上“步履不停"的誓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将烈士墙上的178个青春面孔转化为数字画像,让这些笑容在元宇宙中永恒绽放。

图片内容侍林婧供图
数字背后的思考:我们如何铭记
据统计,今年1-8月,主要抗战纪念馆参观量同比增长47%,其中青少年占比达63%。“在三个必胜”纪念馆留言簿上,00后游客写下的“你们没走完的路,我们继续走”出现频率最高。
社会学教授吴启明分析:“当代青年正用新的方式理解历史。他们拍摄抗战遗址vlog,在游戏中还原历史战役,用AI修复老兵照片。这种参与式纪念,让历史记忆真正‘活’在了当下。”

图片内容侍林婧供图
站在“三个胜利”纪念馆的夕阳里,看光影在青瓦上流转,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与现实的交响渐渐重合。那些补丁棉衣里的体温、草鞋血迹中的坚韧、年轻面庞上的决绝,都化作今天广场上孩子的笑声、港口繁忙的汽笛、校园朗朗的书声。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不是把历史供在神坛,而是让其流淌在每代人的血脉里,成为面对任何风雨时,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撰稿:陆庆晖图片:侍林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