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普语载红韵,言路通万家

实践团将洛龙区梁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了推普之旅的首站。活动室里,队员与村民围坐一堂,面对面交流,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小课堂。宣讲队员细致地讲解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并且通过鲜明的对比,向大家清晰呈现了普通话与洛阳话在发音、词汇上的差异——“东西放哪坨儿了”,用普通话说就是“东西放在哪个位置了”;“咱两厮跟去吧”,就是“咱两一起走吧”;“徐顾着点”,就是“小心着点”……仔细听讲的居民们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恍然大悟的惊叹,大家越发赞叹地方语言的魅力。侗族成员也现场展示了少数民族语言侗语:“吃饭没啊”“水”“锅”……简单朴实的词汇、婉转优美的语调让大家感受到语言多样性的魅力,生动阐释了推广普通话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推广活动多了一份文化交融的温度。   宣讲的最后,非遗的生动演绎将推普课堂推向了高潮。团队播放了一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演出视频,表演者手持铜板,伴着铿锵有力的鼓点唱出一段怀念革命先辈的颂词。一位队员还为大家演示了河洛大鼓的表演技巧,并借此与村民进行互动,唱词里的方言词汇被巧妙地转化成了普通话解说,此外还为他们普及了非遗文化河洛大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这种别出心裁的“推普+非遗”宣讲方式生动展示了普通话的应用场景,极大激发了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龙瑞课堂:稚语点亮语言梦   实践团的第二站是龙瑞小区。团队走进了龙瑞小区志愿课堂,用动画短片和互动游戏为小朋友们打开了普通话的奇妙世界。情节生动的动画片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接着,队员们组织了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孩子们踊跃发言、乐此不疲,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原来‘喝水'在洛阳话里是‘喝fei’啊!”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喊出自己新的发现,稚嫩的童声里满是求知的热情。   队员们耐心引导,孩子们争相模仿标准发音,努力咬准每一个字音,那份毫无保留的投入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队员,让他们看到了推普事业未来的希望。在他们纯净如清泉的声音里,普通话不再是书本上单调的文字符号,而是可以游戏、充满趣味的伙伴。队员们相信,这堂充满欢乐、寓教于乐的普通话启蒙课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了热爱母语、自信运用普通话的种子。这次实践经历成为了队员和孩子们这个夏天里共同珍藏的闪亮记忆。   乡土深耕:巷陌倾听方言普语音   实践团秉持着深入实践的宗旨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精神,在炎炎烈日之下到访小李屯和小营村各个街头小巷,队员们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访村民。问卷内容涵盖了村民对普通话的认知程度、使用频率、使用习惯以及学习意愿和难度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数据收集,为后续更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提供支撑,此次实践活动,团队累计走访了三个行政村,完成有效问卷八十余份。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队员们与村民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   盛夏的蝉鸣震耳欲聋,但队员们的耳畔还能清晰传来老人们带有浓厚乡音的闲谈,那独特的语调里藏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印记,是独属于这个村庄的浪漫密码。在走访中,“您平时用普通话多不多?”“您觉得学起来哪最难?”,但问着问着,队员们的采访对象就开始讲述小故事了。如果是河南籍队员,可以和村庄里的老人家顺畅地交谈,即使一些词汇双方听不懂,却也无伤大雅。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走访的一位爷爷用方言讲起了过去的农耕故事,尽管他说着老土话,但队员们还是能从中听懂爷爷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也许是受队员自如切换普通话和河南话的影响,当聊到动情处,那位讲故事的爷爷的话语间,竟然也很自然地交替出现了“俺们这地儿”与“我们这里”,双方不禁相视而笑。这一刻,团队成员突然明白,普通话从不是方言的对立面,而是让乡土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的传声筒,推普的真义在田间地头的真诚对话中得到了最生动的注解——在沟通中建立联系,在连接中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理解的最大公约数。   队员们每一次真诚的询问,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收获的不仅是宝贵的一手数据,更是一幅幅鲜活的乡村生活图景:大爷大娘们用浓重的乡音讲述着他们与外出务工的子女沟通时,因听不懂新鲜词汇闹出的笑话;中年大叔谈及出省务工时因语言不通带来的窘迫;年轻人则渴望提升语言能力以获得更好发展。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声音,真实而具体,它们汇聚成我们后续精准推普、深化服务的最有力依据,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肩上的责任——推普必须扎根于需求,服务于民生。   征途未竟:言通天下向未来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书院“言通乡路,普语万家”社会实践团的洛阳之行,是一曲青春与乡土共鸣的推普壮歌。队员们用智慧与汗水,在河洛大地上生动诠释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强大凝聚力与发展推动力。他们以行动证明:普通话是打破信息藩篱、连接万千人心的桥梁;是传承中华文明、焕新乡土文化的沃土;更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强大力量。它不只是说话的工具,它也是钥匙,能打开更广阔的世界,让小李屯的李大娘能跟城里的孙子唠得更明白;它是胶水,把不同地方、不同习惯的人,粘合在一起,就像侗族姑娘的歌和河洛大鼓的鼓点,能在普通话里找到共鸣;它是底气,看着龙瑞社区那些孩子挺着小胸脯回答问题的热情,就知道学好普通话,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为期十二天的实践活动虽然已落下帷幕,但推广普通话的征途还在路上。除了这次的集中实践外,“言通乡路,普语万家”实践团的队员们还将在各自的家乡——河南、河北、甘肃、江苏、贵州,继续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他们走进当地乡村,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将推普的火种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洛书院“言通乡路,普语万家”推普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普语载红韵,言路通万家
  •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号召,尤其聚焦民族地区与农村地区,将推普工作深度融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
  •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