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实践育人理念,推动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组织暑期实践团队,开展 “‘能’动未来,‘源’梦实践” 系列活动。团队成员分赴苏州、南京、新疆等地的6余家企业,覆盖工程技术、能源电力、经管服务、质量管控等多个领域,在真实岗位中锤炼技能、深化认知,用实践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担当。(通讯员 罗语菲)
工程技术一线:从图纸到实物的蜕变在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实践团队成员谷雪莹的经历成为工程技术类实践的生动注脚。她参与设备设计与测试全流程,从数据采集的严谨记录到方案优化的反复推演,深刻体会到 工程问题从不是单一学科的挑战。当面对跨部门协作的技术难题时,机械、电气、软件专业工程师的联合攻关让她顿悟:“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力,才是破解复杂问题的关键。” “这次实习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和职业观的成长,”谷雪莹分享道,“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工程领域深耕的决心。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把这段经历转化为持续进步的动力。
谷雪莹在百得科技的实习之旅,是一次“知”与“行”相互印证、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谷雪莹在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项目调试。(谷雪莹 供图)
深耕生产一线 :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本领而在甘肃科宇智能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陈晓琪的实践则聚焦精密操作与制造工艺。从焊接电路板时对 “焊点饱满度” 的反复打磨,到智能水表装配中对 “密封性毫米级误差” 的严格把控,她逐渐理解 “精密是质量的生命线”。在观摩传感器外壳加工时,课堂上的机械制图知识与车床操作的实体呈现形成奇妙呼应:“图纸上的每一条线条,都对应着车间里的每一次切削,这种‘学以致用’的联结让专业认知更立体。”
这次的实践经历让团队成员陈晓琪深刻体会到专业课程的实用性,真切感受到 “学以致用” 的奇妙联结,也更明白扎实掌握绘图技能对生产实践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陈晓琪在甘肃科宇智能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实践。(陈晓琪 供图)
能源电力领域:从规范到责任的认知升级苏州工业园区蓝天燃气热电有限公司的实践现场,戚亮亮与团队成员完成了一场深刻的 “安全与专业” 双重修行。通过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从抽象的安全规范到 “测温枪如听诊器” 的具象操作,他们实现了从 “要我安全” 到 “我要安全” 的思想转变。在集控中心,布满数据的监控大屏与值班长的实时讲解,让 “燃料燃烧 — 能量转化 — 电能输出” 的书本知识变为可触可感的流程:“汽轮机数千个部件的协同运转,让我读懂了能源行业‘严谨到毫厘’的敬畏心。”
此次实践还受到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喆以及研工部、校团委、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负责人的专程慰问。“社会实践是理论落地的关键载体,” 宋喆对团队表现给予高度赞扬,“你们在巡检记录里写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成长的刻度。”强调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将理论融入实践的关键载体,更是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平台。
通过这次实习,实习人员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更在安全意识、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有了新认识。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苏州工业园区蓝天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参与巡检。(戚亮亮 供图)
经管服务前沿:从数字到价值的意义重构在新疆阿瓦提县振中塑料制品公司,王译萱的会计实践为 “乡村振兴” 写下生动注脚。整理 46 张原始凭证时,180℃热熔胶枪的温度让她明白 “每个数字都连着真实的经济脉搏”;核对 51 名员工工资时,维吾尔族大叔 “娃娃学费有着落了” 的感慨,让他顿悟 “应付职工薪酬” 背后的民生温度。通过Power Query整合生产数据分析提出的 “错峰生产” 建议,预计为企业年省电费 8 万余元,更让他懂得:“会计不只是报表上的数字,更是服务社会的工具。”
28天的实习,令他在多个维度获得成长:专业上,从用友T3的熟练操作到ARIMA模型的实战应用;能力上,从最初的凭证装订到后期的预算分析;心态上,从浮躁到沉稳。最珍贵的是,他学会了用会计语言讲述企业故事,用财务数据支持管理决策。
质量管控现场:从标准到体系的逻辑深耕江苏中圣压力容器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内,杨雯的实践围绕 “质量” 二字展开。编制产品质量保证书时,她逐字核验原材料标号与压力测试数据,吃透 “以数据为依据、以标准为准则” 的底层逻辑;整理 IPO 资料时,从资质文件到生产报表的全链条梳理,让她看清“质量”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精准的记录和规范的流程共同构筑的防线。“从‘做对’到‘做好’,是对规范最生动的诠释。” 她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种认知的深化,源自对 “质量闭环管理” 的亲身体验。
这段实习,像一次层层深入的探索:从具体的文件编技巧,到质量管控的底层逻辑,再到企业运营的整体视角,成员杨雯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思维都经历了系统性的打磨与提升,也让她对“质量”二字的分量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江苏中圣压力容器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核对质量文件。(杨雯 供图)
校企协同赋能:从课堂到职场的桥梁搭建为拓宽实践平台,学院党委书记彭海带队赴江苏恒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座谈会上,企业总经理蒋微波开放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等核心岗位,为团队提供 “理论对接产业” 的实战机会;彭海书记鼓励学子:“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实践的价值。” 党委副书记吴希媛则围绕学生升学就业情况进行了分享,并邀请企业参与学院就业指导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新能源与储能系党支部书记殷上轶,重点介绍了学院储能支部的“聚能红色‘微堡垒’”计划,希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企业开展更多联建活动,助力校企合作再上新台阶。 实践团成员张茂杰、李天泽、沈永乐、李鑫、莫宇浩参与文献翻译、三维模型制作等工作,在校企联动中明确 “行业需要什么能力,我们就锤炼什么本领”。
此次实践之行,为暑期实践团队提供了接触行业前沿、对接企业需求的宝贵机会。同学们表示,通过座谈交流与一线参观,不仅对能源动力领域的产业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也明确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方向。
作为学院 “能” 动未来、“源” 梦实践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实践为团队后续深入能源产业链企业积累了经验,助力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学院领导与江苏恒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交流。(张茂杰 供图)
从百得科技的设备调试现场到新疆阿瓦提的财务办公室,从蓝天热电的集控中心到中圣公司的质量文件柜前,南师大‘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学子的暑期实践轨迹,勾勒出一幅 “理论扎根土壤、青春服务社会” 的生动画卷。在这场跨越地域与行业的实践中,他们不仅完成了从 “知” 到 “行” 的转化 —— 将机械制图知识对应车床加工的每一刀切削,将会计公式关联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更实现了从 “技” 到 “道” 的升华:懂得安全规范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质量标准深处是对责任的坚守,团队协作之中是对创新的追求。这些收获,既是个人成长的 “压舱石”,更是青年学子回应时代需求的 “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