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崂韵面塑,遗兴乡韵——烟台理工学院青禾乡行社会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文化振兴”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以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近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青禾乡行社会实践队走进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久香园非遗工坊,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沉浸式学习崂山面塑技艺,在指尖与面粉的交融中,探寻非遗与乡村发展的深层联结。

  活动当天,实践队员们满怀期待抵达久香园非遗工坊。一进入工坊,货架上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憨态可掬的崂山道士、灵动鲜活的山海神兽、惟妙惟肖的民俗场景,乃至时下流行的盲盒娃娃形象,都通过传承人的巧手跃然“面”上。这些色彩明丽、线条流畅的作品,将崂山的山水灵韵与民俗风情浓缩于方寸之间。在工坊内,拥有四十余年面塑创作经验的传承人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她一边娴熟地示范制作技巧,一边详细讲解面塑的制作诀窍,只见她在塑好形的面团上细细雕琢,不多时,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便“绽放”于掌心。

  实践队员们认真观摩记录面塑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并就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创新路径与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推动“非遗+乡村振兴”模式,为传承搭建广阔平台、组织技能培训,并有效对接电商资源。如今,这位传承人已带动村里十多位妇女共同参与面塑制作,产品从青岛销往全国,年增收近十万元。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积极学习、实践面塑技能,把崂山面塑的故事带回校园,用青年视角传播非遗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青禾乡行实践队深入乡村一线,通过实地探索与沉浸体验,不仅为崂山面塑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也为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积累了属于自己的“青禾经验”。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学习成果,积极走进社区、学校、基层,致力于推动崂山面塑的广泛传播,让这门指尖上的“金手艺”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助力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持久光彩。

来源:王文亭 王可欣 刘珍秀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