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光逐电”探机器人发展前沿
7月28日上午,在蝉鸣与热浪交织的泉城济南,“心光逐电”社会实践团走进济南自动化研究所,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科普之旅。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参观,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魅力。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了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例如,机器人通常由机械结构(相当于人的骨骼和肌肉)、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和控制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三大部分组成。机械结构赋予机器人运动的能力,传感器让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而控制系统则根据传感器信息指挥机器人做出相应动作。
据介绍,研究所目前聚焦三类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制造业的自动化生产,它们通常有固定的工作程序,能够不知疲倦地重复高精度操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服务机器人则面向日常生活和公共服务领域,例如酒店里的送物机器人、医院里的导诊机器人等,它们更加注重人机交互的友好性和智能化水平。特种机器人则是应用于特殊环境或特殊任务的机器人,如用于灭火救援的消防机器人、用于勘探检测的水下机器人等,它们往往需要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可靠性。
通过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讲解,社会实践团成员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原本深奥的机器人技术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有趣,他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机器人世界的大门,对其中的奥秘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位同学表示,“在参观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辛劳。每一台机器人的背后,都凝聚着研发团队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从实验室里专注调试代码的研究员,到展厅中耐心讲解的工作人员,他们对科技的热情和执着感染了我。正是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先进的机器人产品。他们让我明白,任何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艰辛的付出和团队的协作。”
此次济南自动化研究所之行,不仅让社会实践团成员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以前对机器人技术只是一知半解,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我对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同学们开始思考:未来的机器人还能完成哪些不可思议的任务?人类又该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这些问题让青年学子对科技的未来充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