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以实践为媒,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萤火之光”团队在本校金陵女子学院/社会学院/会计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借助暑期社会活动开幕仪式,来到了南京市浦口区巩固社区。活动以孩童易于接受的互动形式,将厚重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体验。
  活动伊始,高祺轩同学以抗战时期的几个小故事作为历史启蒙的切入点,用生动的讲述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英雄精神。当讲到小英雄在危急时刻守护信件的情节时,孩子们攥紧拳头的模样,成为连接历史与童心的第一座桥梁。
  彭佳玉同学负责后续与小朋友们的互动交流,通过填色与石膏娃娃绘制等互动,以专业且富有温度的引导,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进一步扎根,为红色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生动范本。
  
  以色彩为桥,搭建历史认知通道
  高祺轩的故事铺垫之后,彭佳玉同学主导的填色环节成为深化历史认知的重要纽带。她所选用的填色图案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标志,以红黄两色为核心视觉元素。
  在正式开始前,彭佳玉举起图案向孩子们进行引导:“红色象征着革命先烈的热血,黄色代表着胜利的曙光。”简洁而精准的解读,迅速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故事场景转移到对历史符号的感知上。
  当有孩子指着图案中的长城元素提问“是否为现今所见的长城”时,彭佳玉顺势展开历史叙事:“70多年前,无数先辈如同长城砖石般紧密相依,共同抵御外侮,守护家园。”这一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孩子们可理解的具象认知,使原本喧闹的活动现场瞬间安静,孩子们握着画笔的姿态也变得郑重起来。
  在实际填色过程中,孩子们的创作呈现出对历史的朴素解读:部分孩子刻意将长城轮廓涂得厚重,称“要让它更坚固”;有孩子为图案中的橄榄枝增添绿色笔触,希望“和平能更加繁茂”。彭佳玉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以鼓励性语言回应孩子们的创作,既尊重他们的想象,又潜移默化地强化“团结”“和平”等核心价值认知,使色彩表达成为历史教育的延伸载体。
  
  借石膏创作,具象化英雄精神内涵
  石膏娃娃绘制环节是活动的核心实践部分,彭佳玉同学通过这一环节,将“英雄”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孩子们可触摸、可创作的具象载体。在分发洁白的石膏坯前,她向孩子们简要阐释:“这些娃娃可以成为你们心中的英雄,无论是八路军战士,还是守护家园的普通人,都值得被铭记。”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展现出强烈的创作热情。有孩子明确提出“要画成八路军”“要为娃娃佩戴红星”,彭佳玉均予以肯定,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当一个平时较为调皮的男孩在娃娃胸前绘制五角星后询问“这样是否成为英雄”时,她蹲身回应:“心怀守护他人的信念,践行正义的行为,就是英雄。”这一回答既贴合孩童认知水平,又精准传递了英雄精神的核心内涵。
  在彭佳玉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创作逐渐超越简单的图案绘制,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有的孩子在娃娃背后添加武器元素,寓意“抵御侵害”;有的为娃娃绘制补丁衣物,体现“艰苦斗争”的历史背景。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沾满颜料的手上,那些色彩斑斓的石膏作品仿佛成为跨越时空的信使,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英雄精神以可感知的方式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于互动之间,彰显教育实践价值
  彭佳玉同学在活动中的引导,始终遵循“以童为本”的原则,通过精准把握孩童认知特点,实现历史教育的潜移默化。当孩子们围绕“英雄”“和平”等概念提出朴素问题时,她避免使用复杂术语,而是以生活化语言回应,如将“反法西斯”简化为“赶走坏蛋”,将“胜利意义”解读为“能安心画画、快乐生活”。
  活动临近结束时,一个孩子拉着彭佳玉的衣角提问:“以前的小朋友是不是不能像我们这样画画?”这一问题折射出活动对孩童历史认知的触动。彭佳玉回应:“正是因为先辈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安宁。”简单的对话中,蕴含着对历史因果关系的启蒙,让孩子们在对比中体会当下生活的珍贵。
  在整理活动现场时,彭佳玉发现一个未被带走的石膏娃娃,其背面用稚嫩笔迹写着“和平”二字。这一细节虽微小,却印证了活动的教育成效——孩子们或许尚未完全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但“和平”的种子已通过实践活动悄然种下。这种通过实践产生的价值认同,远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为深刻和持久。
  
  实践启示:红色教育的创新路径
  “萤火之光”团队的本次实践,展现了红色教育创新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一,以具象载体降低认知门槛,将历史符号转化为色彩、造型等孩童可操作的元素;其二,以互动引导替代单向灌输,通过对话与回应激发主动思考;其三,以情感共鸣强化价值认同,让孩子们在创作中自然形成对英雄的崇敬、对和平的珍视。
  此次活动的成效表明,有效的红色教育应当贴近受众认知水平,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洞化,转而从孩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搭建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此次实践证明,当教育者能够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并用专业的引导方法将历史内涵融入实践活动时,红色基因的传承便能突破年龄界限,在稚嫩的心田中扎下深根。
  “萤火之光”此次活动虽已落幕,但同学们所展现的教育实践思路,为红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以实践为媒,以情感为桥,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成为滋养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这正是新时代红色教育应有的模样。
         
  供稿人:彭佳玉
  编辑人:彭佳玉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彭佳玉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