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土族古堡,一群穿行在夯土巷道中的青年学子,一幅幅融合藏族图腾与汉字“福”的木雕作品……今年7月,长安大学赴青海同仁“族韵共融·热贡新声”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聚焦郭麻日古堡发展难题,以扎实调研为传统村落注入振兴动能。7月25日,团队召开成果总结会,以线下和线上形式同步展开。
01 深扎田野:解码古堡的共生密码郭麻日古堡被誉为“高原明清建筑活化石”,村内306户居民中95%以唐卡、木雕为生。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林高瑞的带领下,穿梭于古堡的街巷院落,发放问卷200余份,访谈村民及非遗传承人50余人次,用无人机航拍记录建筑肌理,更用脚步丈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希望。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多杰的木雕工作室,队员们被一件特殊作品吸引:藏族祥瑞图腾环绕着汉字的“福”。“我们这行讲究守正创新。”多杰抚摸着木雕纹路说,“文化交融才能让传统活下去。”这种自觉的共同体意识,正是郭麻日村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底色。


村党支部书记杂桑当周向实践队透露关键信息:57名土族、藏族党员构成村庄治理核心。通过组织“六月会”等民俗活动、将“民族团结”主题融入唐卡创作。“党员带头画‘红色唐卡’,古老技艺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新使命。”队员石可琢在访谈笔记中写道。

02痛点攻坚:活态保护面临三重挑战在光鲜的唐卡产业背后,暗藏发展隐忧。实践队在总结会中指出三大核心问题:
一、传统与现代的断层
古堡内30-39岁男性是热贡艺术主力军,但45%手艺人希望子女外出就业。“画一幅精品唐卡需数年,年轻人耐不住寂寞。”青年党员乔丹坦言。且仅15%艺人尝试过“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主题创作,传统技艺与时代命题缺乏有效衔接。
二、产业转型的困局
尽管短视频博主曾带动唐卡销量激增40%,村庄却未能建立可持续的数字化营销体系。队长马婷观察到:“多数作坊停留在家庭式生产,缺乏现代管理人才和集约化平台。”


三、基建与风貌的落差
古堡内58%居民抱怨排水难题。“雨水污水混进明沟,蚊虫滋生还容易滑倒。”一位老匠人指着石板巷道的积水说。无人机测绘更揭示风貌割裂:古堡内部夯土建筑保存完好,外部却杂乱掺杂混凝土楼房,历史景观完整性遭破坏。

03长安方案:构建“文化共同体”振兴模型面对郭麻日村现存挑战,团队提出“活态保护三维策略”
一、基础设施韧性升级
古堡内部采用“微创手术”——疏通明代排水暗渠,增设渗水井与雨水花园;严格限制机动车进入核心区。外围则建设雨污分流管网,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垃圾处理模式。
二、空间与产业融合创新
古堡核心部位改造闲置院落为“活态博物馆”,并在边缘地带打造热贡艺术创意产业园,村内公共空间建设双语村史馆,在节庆广场嵌入“民族团结”主题唐卡展廊。
三、共同体意识深化
建立村集体控股的合作社,吸引手艺人入股分红,培育“党员非遗带头人”,在“主题党日”融入技艺传承,成立村庄发展理事会,确保村民享有规划知情权、决策参与权、收益分配权
04 青年担当:从高原古堡到学术殿堂“青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指导老师林高瑞总结道。团队通过深度田野调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注入青年智慧。当队员们站在郭麻日寺俯瞰古堡全景,夯土墙与新建的产业园模型在图纸上交相辉映——这幅由00后学子描绘的“民族共融·热贡新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