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常州大学“三下乡”:非遗探韵,对话乱针绣传承匠心

      7月4日上午,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非遗探韵”实践队奔赴常州市,走进乱针绣博物馆,开启一场与非遗乱针绣的深度对话,探寻针尖上的艺术传承密码。
  
  图1:团队成员合影
  
  参观:沉浸式感受乱针绣艺术魅力
  
  踏入乱针绣博物馆,实践队员们瞬间被眼前的绣品吸引。从细腻勾勒的人物肖像,到气势恢宏的山水长卷,每一幅作品都以独特的针法、绚丽的色彩,诉说着乱针绣的艺术张力。
  
  图2: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
  展区内,陈列着乱针绣的历史资料、制作工具,从传统绣绷到现代辅助设备,从各色丝线到设计稿样,完整呈现乱针绣从起源、发展到创新的脉络。队员们驻足观看,惊叹于先辈艺人在没有现代工具辅助下,如何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沉浸式感受这门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
  
  图3:博物馆展区
  
  采访: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实践队最期待的环节,便是与乱针绣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吴澄老师面对面交流。吴老师自幼接触乱针绣,多年来深耕技艺,既传承传统技法精髓,又融入现代设计思维,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乱针绣的‘乱’,实则是‘乱中有序’。”交流中,吴老师向队员们解密乱针绣独特针法:不同于传统刺绣的规整排线,乱针绣以长短不一、方向各异的针线,通过层层叠加,营造出丰富的光影与立体感,“这对绣者的构图能力、色彩感知力要求极高,每一幅作品都是独特的创作”。
  谈及传承,吴老师坦言责任重大:“老一辈艺人用一生守护技艺,我们这代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看见乱针绣的美。”她分享了与高校合作开发文创、开展非遗进校园等尝试,将乱针绣元素融入饰品、家居品,甚至数字艺术,“既要留住老底子,也要跟上年轻人的审美,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队员们围绕技艺传承难点、创新融合方向踊跃提问,吴老师耐心解答,还展示了正在创作的新作品——将常州地标建筑与乱针绣结合,用传统技艺讲述城市故事,让大家看到非遗与在地文化的奇妙碰撞。
  
  图4:团队成员采访吴澄老师
  
  感悟:以青春力量传递非遗温度
  
  采访结束,实践队成员收获满满。从对乱针绣的陌生好奇,到深入了解其技艺精髓与传承困境,大家深刻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手艺人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
  “吴老师说‘传承不是复制,是带着热爱去创新’,这句话特别触动我。”队员分享感悟时提到,未来想通过短视频、校园展览等方式,把乱针绣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同龄人知道,非遗离我们不远,它可以很时尚、很动人”。
  此次“三下乡”实践,让常州大学学子近距离触摸非遗脉搏,在采访与交流中,读懂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姿,传播乱针绣之美,助力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让这门针尖上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图5:部分乱针绣作品
  
来源:常州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