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浓“农”实践摄影记,镜头里的乡村振兴路

  这个夏天,我作为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的一员,扛着相机穿梭在青岛即墨的茶园、车间与田野间,用镜头记录下十六天的实践点滴。那些按下快门的瞬间,不仅定格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更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从画面到心底的深刻感悟。这不仅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也是在光影流转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
  实践第一天走进瑞草园,连片的茶树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尹经理指导成员采茶时的专注神情、竹篓里“一叶一芽”的鲜活模样,都让我忍不住频频按下快门。为了拍好滴灌管道的细节,我蹲在茶垄间调整角度,看着细密的水流浸润土壤,突然明白“节水技术”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茶农对每一寸土地的珍惜。后来整理照片时发现,那些带着阳光光斑的叶片、沾着泥土的指尖,比任何摆拍都更有力量——原来最动人的画面,永远藏在真实的劳作里。

  在制茶工坊的拍摄让我学会了“等待”。杀青时铁锅冒起的白烟、揉捻时茶叶逐渐卷曲的纹路、发酵后由绿转红的蜕变,都需要耐心捕捉。记得拍炒茶场景时,热浪扑面而来,尹经理的额头上渗着汗珠,双手却仍在铁锅间灵活翻炒。我屏住呼吸按下连拍键,镜头里他专注的眼神与茶叶的香气仿佛能透过照片溢出,那一刻突然懂得,所谓“匠心”,就是在重复的工序里藏着不将就的认真。 
 除了静态的工艺,动态的实践场景更考验抓拍的敏锐。在龙泉花海乐园,刘书记用方言直播的爽朗笑声感染了所有人。我追着他的身影穿梭在花丛中,拍他介绍民宿时的热情,拍成员们第一次入镜时的羞涩。夜幕降临时,篝火与直播间光影交织,我用慢门拍下跳动的光斑,那画面像极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爬宠食品企业的拍摄是次特别的体验。车间里整齐的培育架、包装线上工人专注的神情、实践团成员学习包装时的认真模样,都颠覆了我对“乡村产业”的刻板印象。拍包装环节时,成员们学习密封操作的专注侧脸,与包装上的“出口”字样形成奇妙呼应——原来乡村的“特色产业”早已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实践结束那天,看着电脑里几千张照片从杂乱到分类清晰,仿佛重温了整个过程。结束仪式上,看着大家分享感悟时或笑或泪的表情,我翻着相机里几千张照片,突然发现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只会按快门的摄影者。从刻意寻找“高大上”的画面,到学会捕捉不经意的瞬间,那些沾着泥土的指尖、带着汗珠的额头、眼里闪烁的光,才是乡村振兴最本真的模样。那些镜头里的人——茶农的黝黑手掌、尹经理的专业讲解、刘书记的热情吆喝、队员们的青春笑脸,都成了我心中鲜活的记忆。原来摄影不只是“拍照片”,更是用眼睛发现乡村的变化,用心灵感受振兴的力量。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好的照片不需要华丽的技巧,只需要真诚的观察。当镜头对准土地,能看到生长的希望;对准人们,能看到奋斗的热情。未来,我还会带着相机走进更多乡村,因为我知道,乡村振兴的故事,永远值得被认真记录。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