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如皋市城北街道新生社区的街巷里。带着对社区儿童假期生活的牵挂,他们以“知识传递暖童心,实践育人显担当”为指引,开启了又一次扎根基层的实践之旅。不同于前两次的探索,此次活动更注重贴合孩子们的成长节奏——从课业难题的细致解答到宇宙奥秘的趣味揭秘,从动手实践的快乐体验到互动游戏的欢声笑语,每一项安排都藏着对童心的呵护与对成长的助力。
团队成员们希望通过这一天的陪伴,让孩子们在暑假里不仅能解决学习上的困惑,更能在探索中点燃对知识的好奇,在协作中感受集体的温暖。而对于这群年轻学子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历练,更是一场走进社区、读懂社会的生动课堂,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慢慢体会何为责任、何为奉献,让青春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绽放别样光彩。
图为实践团队志愿者在开展课程。通讯员何金琳 摄
晨光启智:学业护航与科学种子的播撒
上午8时30分,社区活动中心已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志愿者们早早到位,将桌椅摆放整齐,备好文具与科普材料,等待着小“学员”们的到来。活动伊始,学业辅导环节如期展开。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数学难题、语文阅读困惑,志愿者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引导他们梳理思路——用画图法拆解几何问题,用关键词定位阅读要点,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抽象概念。
学业辅导结束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文小课堂”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索欲。志愿者通过动画短片展示太阳黑子的“神秘面纱”,用彩色模型演示太阳系行星的运行轨迹,当讲到“木星比地球大1300多倍”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最令人期待的是望远镜组装体验,志愿者们分组示范,手把手教孩子们识别镜筒、三脚架、目镜,讲解“对准目标后慢慢调焦”的技巧。当孩子们通过镜头清晰看到远处的树梢和屋顶时,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七嘴八舌地分享发现:“我看到树叶上的纹路了!”“远处的天线像小机器人的手臂!”科学的种子,在亲手实践的乐趣中悄然播下。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开展知识竞赛。通讯员何金琳 摄
午后趣动:知识竞技与创造力的绽放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一场“知识大闯关”拉开了下午活动的序幕。志愿者们将天文知识、生活常识、安全规范等内容设计成抢答题目,分“必答”“抢答”“风险题”三个环节,孩子们按年龄分成三组。“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什么?”“雷雨天气能在大树下避雨吗?”随着问题逐一抛出,各组队员们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有的低头和队友快速商议,有的踮着脚高举抢答牌,还有的急得直拍桌子提醒同伴。当一组队员准确答出“木星”时,全组立刻欢呼着击掌庆祝;另一组答错“安全标识含义”时,旁边的小伙伴们非但没有抱怨,反而七嘴八舌地帮忙纠正:“那个是禁止通行的标志,不是注意安全哦!”整个活动中心里,答题声、欢呼声、提示声交织在一起,原本安静的房间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知识竞技场”,连墙上的时钟仿佛都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走得格外轻快。
知识竞技后,“故事接龙”与“小老师开讲”环节让孩子们的创造力与表达力充分释放。从“一只会飞的小猪”开始,孩子们轮流接力,为故事添加“遇到会说话的大树”“一起寻找彩虹宝藏”等奇思妙想,原本简单的情节逐渐变成了充满想象力的冒险故事。而在“小老师开讲”中,孩子们积极展现自我,自信美丽。
互动间隙,志愿者们拿出提前准备的笔记本,本子上写满了他们观察到的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小睿解题时很有耐心,会主动帮同学讲解”“小雅故事讲得生动,表情特别丰富”……配上可爱的卡通贴纸,这份专属“成长手册”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也让家长们倍感温暖。
暮色沉思:实践中的成长与感悟
夕阳西下,活动在合影留念的欢笑声中落下帷幕。收拾场地时,志愿者们仍在热烈讨论着一天的收获。“原来教孩子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要蹲下来看他们的世界。”参与实践的同学感慨道。
通过此次活动大家注意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有人负责主讲,有人维持秩序,有人记录孩子们的反应,甚至有人提前准备了晕车药和创可贴——这些细节让活动从‘完成任务’变成了‘传递温度’。”正如志愿者们在总结中写道:“当孩子们拉着我们的手问‘明天还来吗’,突然明白‘奉献’从来不是单向输出,我们在陪伴他们成长的同时,也被他们的纯真与热情治愈着。”
此次南通地区第三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社区儿童搭建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更让高校学子在基层服务中深化了“学以致用”的内涵。从学业辅导到科普启蒙,从趣味互动到心灵陪伴,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志愿者的用心,也见证着他们的蜕变。未来,南泰学子将继续以实践为笔,以爱心为墨,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书写更多青春篇章,让志愿服务的种子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
作者署名:杨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