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红笔绘初心,声动新时代”实践队赴砀山县博物馆开展革命文物调研
8月1日,正值八一建军节,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红笔绘初心,声动新时代”实践队成员赵雅茹走进砀山县博物馆,开展革命文物专项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以“挖掘文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通过近距离观察、细节记录与深度感悟,让沉睡的革命文物“开口说话”,为青年学子读懂历史、汲取力量搭建起鲜活桥梁。
步入博物馆“砀山烽火”展厅,一件件承载着岁月沧桑的革命文物扑面而来,瞬间将人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展柜中央,一支汉阳造步枪静静陈列,枪身漆皮已斑驳脱落,露出底下暗沉的铁色,护木上密布的刻痕如同时光的年轮,记录着无数次紧握与冲锋。“这不是普通的旧物,每一道磨损都是一场战斗的印记,每一处凹痕都藏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博物馆讲解员向观众介绍道。
展区深处,一挺重机枪如沉默的巨兽伏在展柜中,黝黑的枪管指向天花板,散热孔里卡着的半片弹壳仍保持着战斗时的姿态,枪身侧面一道明显的焊痕,诉说着“屡战屡修、修而复战”的不屈历程。旁边的展柜里,泛黄的砀山县地图上,红色箭头从四面八方汇聚向县城中心,标注着“交通站”的红点如星点般散布,将当年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的壮阔图景清晰勾勒。地图下方,一双稻草编就的草鞋与一件灰布军装尤为醒目:草鞋鞋尖磨出破洞,用粗布条草草修补,草丝间还嵌着些许干泥;军装肘部、膝盖处缝着厚厚的补丁,领口的暗褐色渍痕历经岁月仍未褪去。这些最朴素的物件,恰恰是革命年代“艰苦卓绝、信念如钢”的生动注脚。
枪托的刻痕里藏着“坚韧”,冲锋号的铜绿里裹着“担当”,军装的补丁里缠着“奉献”,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旧物,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触摸历史细节,青年可以深刻理解革命先辈用热血与坚韧铺就的前行之路。
此次调研不仅为团队后续的红色文化传播积累了素材,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体会到:传承红色基因,既要铭记历史,更要带着先辈的勇气与信念,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来源:山东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