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书法课上,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本想教孩子们写规范的笔画,可孩子们的创意却给了他们新的启发。有个男孩把横画写成带弧度的线条,说“这是风吹过的样子”,志愿者突然意识到:书法的“美”,不只是工整,还有自然与情感。随后,志愿者不再强调“横平竖直”,而是引导孩子们:“你们觉得汉字像什么,就把它写成什么样子吧。”
教与学:书法课上的双向启迪
孩子们的创作越来越大胆:“水”字写成波浪形,“火”字加了几个小火星,“山”字上添了几朵小云。志愿者们看着这些作品,突然明白:教孩子书法,不是让他们成为“小书法家”,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汉字里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需要童真来激活。
有志愿者在日记里写道:“以前觉得传承是‘我们教,他们学’,现在才知道,是‘他们想,我们懂’。孩子的创意,让我们看到了书法传承的另一种可能。”
传与创:蓝染坊中的古今对话
蓝印花布课堂,志愿者先演示了传统技艺,可孩子们的创意却让古老的布料有了新的“语言”。有个男孩拓印时,故意让染浆多流了一些,说“这是古人没见过的‘雨纹’”;有个女孩在布上拓了个小太阳,说“古人看到的太阳,是不是也这么亮”。
这些创意让志愿者重新思考“传承”的意义。他们开始引导孩子们:“你们觉得,古人做蓝印花布时,会想些什么呢?”“可能他们想把好看的花纹留下来,让后面的人也能看到!”“也许他们觉得蓝颜色好看,想让衣服也变漂亮!”孩子们的回答,让志愿者突然懂得:传承不是“复制古人”,而是“理解古人”,然后用当代的方式“回应古人”。
当孩子们的蓝印花布作品与传统纹样一起展示,古今的对话就在这蓝白之间发生了——古人的智慧滋养着当代的创意,当代的创意又让古人的技艺有了新的生命。
观与思:观影时的心灵共鸣
《国家宝藏》放映时,孩子们的问题让志愿者重新审视历史。“古人为什么要把字刻在石头上,不累吗?”“玉琮那么硬,他们怎么把它做圆的呀?”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了文化的本质:古人的智慧,往往藏在“为什么这么做”里。
志愿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那我们想想,古人没有纸,他们想把字留下来,该怎么办呢?”“刻在石头上不容易坏!”“可能他们觉得石头很结实,能放很久!”孩子们的思考,让志愿者突然明白:历史不是“过去的事”,而是“一直影响现在的事”——就像古人想把字留下来,现在的我们,也想把文化传下去。
影片结束后,孩子们用各种材料“修复”文物:有人用纸板做了个“青铜鼎”,说“要让它像新的一样”;有人用彩纸拼了个“玉璧”,说“要让它一直好看”。这些行动里,藏着传承的本质:不是“记住过去”,而是“愿意守护”——这种守护,需要童真的热情,也需要成年人的引导,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