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瞻老舍旧居访齐鲁故址|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溯源百廿承烛光”实践队探寻故居里的山大记忆

瞻老舍旧居访齐鲁故址|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溯源百廿承烛光”实践队探寻故居里的山大记忆
  
  百年弦歌不辍,文脉薪火相传。2025年7月22日,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溯源百年程烛光”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济南市老舍旧居与齐鲁大学旧址,在砖木瓦石间打捞校史记忆,于文人风骨中体悟教育初心,为“探寻校史礼赞百年华章”主题实践写下生动注脚。
  
  旧居寻踪:在笔墨间触摸教育灵魂
  
  老舍旧居的青砖灰瓦,封存着这位文学巨匠与齐鲁大地的深厚羁绊。实践队员驻足于1930年至1937年老舍在此居住期间的手稿复刻件前,泛黄的纸页上,《济南的冬天》里“温晴”的笔触与齐鲁大学课堂讲义的严谨字迹交相辉映。作为齐鲁大学文学院的重要教师,老舍不仅以《猫城记》针砭时弊,更在课堂上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将家国情怀融入文学教育。
  
  “他用幽默解构苦难,以真诚启迪心灵。”实践队成员在交流中谈到,老舍先生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既保持着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又坚守着教育者的育人初心。这种将学术追求与时代使命相结合的精神,恰与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一脉相承,为百年校史中“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增添了鲜活注脚。
  
  旧址溯源:在建筑肌理中读懂历史纵深
  
  从老舍旧居走出,队员们移步至齐鲁大学旧址。这座被老舍在散文中称作“非正式公园”的校园,如今仍保留着罗马式与中式风格交融的建筑群。在标志性的办公楼前,斑驳的廊柱记载着1901年建校初期的艰辛创业,也见证了1952年院系调整后,其部分学科并入山东大学的历史转折。
  
  漫步于当年的教学楼下,队员们凝视着刻有“弘德明志”字样的门楣。这四个字不仅是齐鲁大学的校训精髓,更在岁月流转中融入山东大学的精神谱系。实践队指导老师指出:“从齐鲁大学到山东大学,变的是校名与时空,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这些建筑是历史的容器,里面盛满了一代代教育者的理想与担当。”
  
  薪火相传:让校史荣光照亮前行之路
  
  实践途中,两组参观行程形成奇妙的互文:老舍先生的教育实践,恰是齐鲁大学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而齐鲁大学的历史沿革,又为山东大学的百年历程铺就了厚重底色。队员们在旧址草坪上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校史不是故纸堆里的往事,而是流淌在当下的精神养分。
  
  “当我们站在老舍先生曾授课的教室窗前,看到如今山大学子的身影,突然读懂了‘溯源’的意义。”实践队队长在总结中感慨,无论是老舍先生以笔为刃的革命精神,还是齐鲁大学在战火中弦歌不辍的坚守,最终都凝结为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百年校史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精神的坐标。作为新时代山大学子,唯有读懂前辈们“以教育报国”的赤子之心,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开新,让百年文脉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刘东悦 来源: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溯源百廿承烛光”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一日双程:乡村调研与校园环保的成长接力
  • 青春护航成长路:一日活动里的安全守护与心灵滋养
  • 农学院“赤帜领航兴荣邑,青衿聚力富农乡”实践服务团
  • 农学院“赤帜领航兴荣邑,青衿聚力富农乡”实践服务团
  • 寓教于乐伴成长——河图之“Mg”实践团赴黄家铺社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