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纸鸢实践团赴鲁西农业科技研究所学习土壤改良与绿色循环的创新密码
7月23日,科技纸鸢实践团走进山东莘县,对话鲁西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负责人杜清华,探寻当地在土壤改良、农业绿色循环及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的创新实践,解锁农业发展新动能。

偶然发现与质疑中的坚守:菌群研究的艰难起步
据杜清华老师介绍他的灵感来自一次海边意外发现:一株陆生草本植物竟能在高盐海边存活。他猜想其根系周围可能存在特殊菌群,能帮助植物适应高盐环境,遂收集根系周围土壤带回研究,最终成功分离出几种特殊菌群。面对“不务正业”的质疑和同行“早该有人研究出来”的否定,杜清华未退缩。分离出菌群的第二年,他投入近40万元在莘县建起简易大棚,开展小规模实验以验证菌群效果。

多方采样与对比实验:探索菌群改良盐碱地的潜力
为全面验证菌群在不同盐碱地的作用,杜清华团队到德州、滨州、黑龙江、辽宁等典型盐碱地区,采集了大量土壤样本。“不同地区盐碱地成因、成分和盐分差异大,”杜清华举例,“德州因地下水位高,盐分随土壤毛细管作用到地表;黑龙江部分盐碱地则因过度开垦破坏土壤结构。”为保证实验科学性,团队在研究所大棚设多组实验:将不同地区土壤样本分别接种菌群或作为对照,种植相同作物并长期观察。这种“破坏性对比实验”很繁琐,成员需定期测土壤盐分、pH值,观察作物生长和病虫害情况并记录。“有时为数据准确,会在大棚待十几个小时,”杜清华说,“但值得——接种菌群的土壤,作物成活率、产量明显提升,盐分也逐渐降低。”

绿色循环模式:变废为宝的农业革新
针对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秸秆处理不当引发的污染等农业难题,杜清华团队在菌群技术基础上,创新推出“绿色农业循环”模式。早期推广秸秆还田时,团队发现自然发酵存在与幼苗争氮、温度失控影响根系生长等问题。为此,他们联合科研机构优化技术,将秸秆与粪便、木渣等农业废弃物混合,接种分离出的菌群进行科学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这一做法既解决了废弃物污染,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板结,减少化肥用量。“活化剂”技术是该模式的核心创新。这种模式实现了土壤“种植中休耕”:通过隔离、发酵、深翻等步骤,无需专门休耕,一段时间后土壤有机质提升、盐分降低,成本远低于传统休耕方式。“国外靠轮作休耕恢复土壤,我国耕地紧张做不到,这种模式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杜清华解释道。
杜清华团队表示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鉴于团队的菌群研究成果显著,获得政府认可。政府拨款建立鲁西农业科学研究所,为团队提供更优科研条件,助力深入开展土壤改良等研究。研究所吸引优秀人才,加强与高校、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当地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赋能。实践团成员表示,这次探访让他们看到了科技在农业中的力量,会把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