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飞科技实践团走进鲁西农业科技研究所对话科研团队学习农业创新
7月23日,创飞科技实践团走进山东莘县,专程拜访鲁西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负责人杜清华,深入学习当地在土壤改良、农业绿色循环体系构建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探寻农业发展的全新驱动力。

意外发现中的坚守:菌群研究的破冰之路
杜清华的研究始于一次海边的偶然发现:一株陆生草本植物竟能在高盐的海边环境中存活。 他推测其根系周围或许存在特殊菌群,可帮助植物适应高盐环境,随后收集根系周边土壤带回研究,最终成功分离出数种特殊菌群。面对“偏离主业”的质疑以及同行“这类研究早该有成果”的否定声音,杜清华并未动摇。在分离出菌群的第二年,他投入近40万元,在莘县搭建起简易大棚,开展小规模实验以验证菌群的实际效用。

多地采样与对比实验:菌群改土潜力的探索之旅
为全面验证菌群在不同盐碱地的作用,杜清华团队前往德州、滨州、黑龙江、辽宁等典型盐碱地区,采集了大量土壤样本。“不同地区的盐碱地,其形成原因、成分构成和盐分含量差异很大。”杜清华举例说明,“德州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借助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而黑龙江部分盐碱地,则是因为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原有结构。”
为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团队在研究所大棚设置了多组实验:将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分别接种菌群或作为对照样本,种植相同作物并进行长期观察。这种“对比验证实验”操作繁琐,团队成员需要定期检测土壤盐分、pH值,观察作物生长状况及病虫害情况并详细记录。“有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会在大棚里待上十几个小时。”杜清华表示,“但付出是值得的——接种了菌群的土壤,作物成活率、产量都有明显提升,土壤盐分也在逐渐下降。”

绿色循环新路径: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革新
针对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秸秆处理不当引发的污染等农业痛点,杜清华团队在菌群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绿色农业循环”模式。在早期推广秸秆还田时,团队发现自然发酵存在与幼苗争夺氮元素、温度失控影响根系生长等问题。为此,他们联合科研机构优化技术,将秸秆与粪便、木渣等农业废弃物混合,接种分离出的菌群进行科学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
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废弃物污染问题,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板结状况,减少化肥使用量。“活化剂”技术是该模式的核心创新点,借助这一技术实现了土壤“种植中休耕”:通过隔离、发酵、深翻等步骤,无需专门进行休耕,经过一段时间后,土壤有机质得到提升、盐分降低,成本远低于传统休耕方式。“国外依靠轮作休耕来恢复土壤肥力,但我国耕地资源紧张,难以实施,这种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杜清华解释道。
成果转化:科研助力农业创新升级
所有的努力都收获了回报,杜清华团队的菌群研究成果显著,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政府拨款建立鲁西农业科学研究所,为团队提供了更优越的科研条件,助力深入开展土壤改良等研究工作。研究所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加入,加强了与高校、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创飞科技实践团通过此次学习,也对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