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来到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健康路社区,给孩子们上了一天暑期公益课。为了让课程更好懂,团队把语文、数学这些学科知识,变成好玩的情景游戏和互动活动,还根据孩子们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考虑到社区假期教育的需求,团队提前精心设计了课程,希望既能让孩子们暑假学得开心,也能给社区教育提供新点子。
数学趣境:数字游戏编织知识与生活的斑斓纽带
早上九点,阳光照进社区活动室,孩子们早早就坐在课桌前,眼睛里满是期待。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把数学课变得特别有意思,用生活里的事儿当例子。上除法课的时候,志愿者拿出 48 颗糖果问大家:“要是把这些糖平均分给 6 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颗?” 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精神,有的一颗一颗数着分,有的两个两个摆,还有的在纸上写写画画算答案。等大家都把糖果分成一样多的六份,确定分对了的时候,脸上笑得特别开心。原来很难懂的数学知识,这么玩一玩就明白了,就像小种子发芽一样,在孩子们心里扎下了根。
在周长教学环节,志愿者分发 24 厘米长的铁丝,让孩子们动手构造不同长方形。孩子们积极实践,有的做出长 10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有的做出长 8 厘米、宽 4 厘米的。一位内向男孩敏锐发现 "长加宽之和为 12 厘米" 的规律,志愿者借此引导大家推导周长公式。课堂上思维碰撞,孩子们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愈发深刻。
跳绳轻舞书声扬:在跃动的韵律中点亮童言妙语
在语文课堂上,志愿者们想出了一个超有意思的办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拿出跳绳,让孩子们一边跳绳,一边跟着绳子甩动的节奏,慢慢念古诗。比如念 “床前明月光” 的时候,孩子们就随着 “唰、唰” 的跳绳声,一个字一个字地大声念出来。这样一来,课本上的古诗不再枯燥,变成了好玩的 “跳绳口诀”,孩子们笑着、跳着,轻轻松松就把古诗记在了心里,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有趣和魅力。
教比喻句的时候,我们玩起了 “跳绳造句” 游戏。绳子甩起来,孩子们的小脑袋瓜也跟着转得飞快,冒出好多有意思的句子。有的说 “彩虹像跳绳”,还有的说 “老师的笑像太阳”。这些好玩的游戏,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还轻轻松松学到了语文知识。
课堂互动:以言语启智,在思维碰撞中培育社交能力
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以柔性方式处理儿童间的小摩擦。某次,两名男孩因彩色积木产生分歧,情绪逐渐激动。志愿者并未急于介入,而是以亲切的口吻提议:“让我们说说心里的想法吧。” 随后,其他志愿者拿出印有 “生气”“委屈”“后悔” 等情绪词汇的卡片,鼓励孩子们倾诉感受。身着蓝色衣衫的男孩选择 “委屈” 卡片,道出积木被拿走的不安;另一位则举着 “生气” 卡片,吐露对方否定自己作品的难过。志愿者耐心引导:“如果再来一次,你们觉得可以怎么做呢?”
在日常互动中,志愿者们始终秉持着引导式的教育理念。当孩子们因争抢文具产生分歧时,团队成员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为双方创造平等表达的空间,鼓励他们依次讲述事情的经过与内心想法。在志愿者循循善诱下,两名发生争执的男孩开始尝试理解对方立场,身着蓝色衣衫的男孩率先开口:“刚刚说你的作品不好,是我考虑不周。” 另一位孩子也随之反思:“我不该直接拿走你的材料,应该先问问你。” 这样的对话,让原本的矛盾悄然转化为互相理解的契机。
这个暑假,志愿者和孩子们都收获满满,交上了亮眼的成绩单!
活动临近尾声,孩子们迫不及待向志愿者老师展示新本领。铃声一响,他们便围上来争相分享:有的举着 "弹珠学算术" 本子现场演算,满脸自豪;有的兴奋介绍 "跳绳背课文" 妙招,当场摇头背诵古诗。数学课代表则在日记里把除法比作分蛋糕,让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这次活动虽未造就 “小天才”,但孩子们攻克难题的欢呼、重归于好的笑容,已彰显教学活动的双向价值。实践成员收到孩子们的手绘礼物,或绘老师授课,或描活动趣事,满溢童真。家长王女士赞叹:“孩子回家还聊几何实验,寓教于乐的方式,学习效果显著。”
实践故事:看看我们如何给社区教育带来新变化
我们的探索:于社区场域中寻求教育创新实践路径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暑假跑到盐城的社区给孩子们上课。他们上课的方式特别有意思,用做游戏的方法教知识。上数学课的时候,让孩子们分糖果,在玩的过程中学会除法;上体育课跳绳的时候,一边数数一边背古诗,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起来教。团队的志愿者说,以后还会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每个社区孩子的不同情况安排课程,希望把这种好的教学方法推广开,让更多社区都能用上,帮孩子们学到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