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兰州理工大学师生赴陕甘革命圣地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
——兰州理工大学师生赴陕甘革命圣地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
本报讯 7月15日至16日,兰州理工大学学子代表赴南梁革命纪念馆、陕甘红军纪念馆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讲解员的系统引导下,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仪式缅怀、集体宣誓等形式,深入学习陕甘革命历史,深刻感悟红色精神内涵,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基因传承使命。
南梁革命纪念馆:纪念碑前宣誓 青春誓言映初心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区广场中央,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座四周镌刻的608位烈士英名,无声诉说着陕甘边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广场两侧的英雄群雕生动再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与边区群众并肩战斗的历史场景,成为红色教育的直观教材,同学们在此驻足凝视,深切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范。
进入展馆,讲解员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为主线,通过详实的史料、清晰的脉络、生动的叙事,系统展现了从武装斗争到政权建设的完整历程。在“政权建设”展区,讲解员结合陈列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详细介绍了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荔园堡成立的重大意义,着重阐释了“十大政策”中蕴含的为民理念。“这些政策涵盖土地分配、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根本立场。”专业细致的解读,让同学们对革命先辈的政治智慧与民生情怀有了深刻认识。
在“军民鱼水情”展区,一组展现群众踊跃支援红军的历史照片引发广泛关注。讲解员指着照片中“百姓为红军送粮送衣”“儿童团站岗放哨”等场景,详细讲述了边区群众与红军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人心向背定成败”的深刻道理。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与解读,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红色政权扎根群众、依靠群众的深厚根基。
参观结束后,全体团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在鲜红的团旗引领下,同学们整理衣襟、高举右拳,在领誓人的带领下庄严宣读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广场之上,与纪念碑的庄严肃穆交相辉映,彰显了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坚定信念。
陕甘红军纪念馆:纪念碑前致敬 烽火岁月砺精神
7月16日,实践团队前往陕甘红军纪念馆。馆外广场的太白起义纪念碑庄严肃穆,碑体以厚重的花岗岩材质打造,通高19.3米,象征着1930年起义爆发的历史年份,碑身“太白起义纪念碑”七个大字遒劲有力,见证着陕甘地区武装斗争的光辉起点。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刘志丹率领革命武装发动太白起义的历史背景,阐明了此次起义作为陕甘边武装斗争开端的重大意义——它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点燃了西北地区革命的星星之火。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在太白起义纪念碑前整齐列队,神情肃穆地向革命先烈三鞠躬,表达对先辈们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精神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这一庄重仪式,既是对革命历史的深刻铭记,更是对初心使命的自觉传承,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进入展馆,“红军长征落脚点”展区通过大型动态地图、文献资料与影像展示,系统呈现了陕甘根据地在革命关键时刻的战略价值。讲解员结合史实,深入分析了陕甘地区作为红军长征最终落脚点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这一转折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深远影响:“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正是陕甘根据地的存在,为濒临绝境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火种,成为中国革命重新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在“英雄事迹”展区,通过对红军战士战斗历程的详细讲解,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守信仰、浴血奋战的精神风貌。从“独臂将军”贺炳炎带伤冲锋的英勇,到普通战士用生命守护机密文件的忠诚,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内核。
汲取精神力量 践行青春使命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讲解员以扎实的专业素养、系统的史料梳理、深刻的内涵阐释,为同学们打开了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的窗口。其将历史事件与精神内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不仅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脉络,更引导大家从精神层面把握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强化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未来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动力与奋斗热情,在专业学习中锤炼过硬本领,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让红色精神在青春征程中绽放时代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刘贞妮 来源:"红"扬陇东,"数"惠民生——青年学子红色足迹与数字赋能实践行团队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