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从剪纸到“纸粽”:“青禾”队在乡野课堂播撒文化种子

从剪纸到“纸粽”:“青禾”队在乡野课堂播撒文化种子

为增进乡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7月13日,正在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中心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青禾”志愿服务队,为当地中小学生组织了一场贯穿全天的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课。活动通过剪纸艺术、端午习俗学习和民族服饰绘画等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指尖上的非遗,剪出一个红火的“福”
上午的课程,小学班以一堂充满喜庆色彩的剪纸艺术课拉开序幕。志愿者首先通过PPT,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呈现在孩子们眼前,从灵动的窗花到寓意吉祥的“福”字,系统地讲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历史渊源、地域风格和文化寓意。
理论学习过后,实践的乐趣迅速点燃了课堂。当红色的纸张和安全剪刀分发到每位学生手中时,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创作中。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他们学习了对称折叠、勾画轮廓、精细剪裁等基本技巧。孩子们的动作虽然略显笨拙,但神情却无比专注。当第一个完整的“福”字被小心翼翼地展开时,小作者脸上顿时露出了惊喜和自豪,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图为孩子们在剪纸课上展示自己剪出的 “福” 字作品。王哲霖 供图
 
彩线绕“纸粽”,传承一份节日的安康
与此同时,初中班的学生在志愿者的讲述下对端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志愿者带领大家“穿越”到端午节,讲解了屈原的传说、龙舟的起源以及挂艾草、带五彩绳等传统习俗。
而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模拟包粽子”环节。考虑到卫生和操作难度,志愿者们创新性地用硬卡纸和毛线,代替了真实的粽叶和糯米。
“大家看,先把这张硬卡纸像这样,从一个角开始,折成一个紧实的小漏斗。”一名志愿者一边在讲台上放慢动作示范,一边讲解,“这个漏斗不能有缝隙,这样我们的‘米’才不会漏出来。”虽然没有真实的米,但孩子们依然煞有介事地用小纸团填满“漏斗”,然后学着志愿者的样子,用五彩的毛线模仿扎粽子的手法,一圈圈地精心缠绕、系紧。孩子们小心地用彩线,给“粽子”披上五彩的外衣。当然做手工并不是都一帆风顺的,有几个孩子不小心将彩线打了结。小小的抱怨声与成功的喜悦混杂在一起,使课堂里充满着对端午的向往。
最终,一个个五彩缤纷、小巧玲珑的“纸粽子”在孩子们手中完成,成了这个夏天最特别的“节日礼物”。


图为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制作“纸粽子”。刘慧怡 供图
 
画笔下的中华,绘出一片民族的绚烂
下午的课堂,则变成了一场“画笔下的中华”美育巡礼。志愿者通过多媒体课件,系统展示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并讲解了其款式特点和文化寓意。
“比如藏袍拥有宽松的特点,白天方便劳作,晚上则可以当被子盖,这是为了适应高原的气候。”这种将服饰与生活、地理环境联系起来的讲解,让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在随后的绘画创作环节,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激发。他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一边翻看PPT上的参考图片,一边热烈地讨论着:“我想画这个蒙古族的帽子,太酷了!”“我们一起画苗族的服饰吧,这个头饰好漂亮。”
在孩子们的画笔下,一幅幅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民族服饰画作逐渐成形。在最后的合影中,孩子们骄傲地举起自己的作品,一张张笑脸,与画纸上的多彩服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最美的民族团结画卷。


图为孩子们与自己绘制的民族服饰画作合影。汪灿杰 供图
此次全天的文化体验课,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具体、更亲切的认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整天的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遥远刻板的文字,”“青禾”志愿服务队队长表示,“它是可以触摸的剪纸,是可以模拟的习俗,也是可以描绘的美丽服饰,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鲜活而有趣。”(通讯员 童伟涵 刘逸飞)

 
 
作者:青禾---爱之舟志愿服务队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轨行齐鲁,绿动未来”实践团调研济南地铁1号线
  • "让党旗更鲜,让军旗更靓"---夏日送清凉,致敬守护者,
  • 长安大学“两路”精神实践队走进“红色”青海: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