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校地结对育新篇,语润童心续文脉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服务践行团綦江双语课堂活动纪实

校地结对育新篇,语润童心续文脉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服务践行团綦江双语课堂活动纪实
  2025年7月16日,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系綦乡智慧行,语润中华兴民生”社会服务践行团队,在指导老师王虹的带领下,赴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开展校地结对仪式及双语课堂活动。团队10名学生成员与当地中小学生共同参与,谱写了校地协同育人的生动篇章。
  当日下午,结对仪式在中华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团队成员与村党支部李杰书记及结对学生合影留念。仪式结束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语课堂教学活动随即展开。

(图为服务团成员与李书记及结对学生合影)

巧设情境,深耕语言素养

  团队成员张青率先开启课堂,聚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她巧妙创设“赶场”“收割玉米”等贴近乡村生活的真实语用情境,使语言学习扎根实际;并精选《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老友记》(Friends)等经典影视片段作为听力素材,在趣味互动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

(图为服务团成员张青与学生合影)

融贯乡土,厚植家国情怀

  品读饮食文化:以中英双语生动介绍綦江名菜“北渡鱼”的起源传说、独特烹饪技艺及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探秘地域风情:围绕綦江古剑山的雄奇、綦河的灵秀等自然与人文景致,展开沉浸式讲解,拓宽学生的乡土认知;创意实践表达: 发起“小手绘綦江”活动,鼓励学生用画笔描绘心中家乡,将对故土的热爱倾注于每一幅画作之中。

(图为服务团成员与结对学生共同绘画)

活化非遗,传承文化根脉
  团队成员官思羽以川剧变脸为主题,开启非遗文化传承课堂:播放专题视频,细致讲解变脸的历史渊源、技艺原理与深厚文化内涵;教授“face-changing”(川剧变脸)、“the origin of face-changing”(变脸的起源)等相关英语词汇,搭建跨文化沟通的语言桥梁;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易脸谱,让非遗技艺在实践中焕发生机。
活动全程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学生们创作了多幅绘画及手工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和对本土文化的深切认同。

(图为实践团成员官思羽授课照片)
  此次活动成功实现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为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探索了新路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拓展校地合作,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让语言之美与文化之韵在广袤乡土间恒久流淌、绽放异彩。
作者:王菲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轨行齐鲁,绿动未来”实践团调研济南地铁1号线
  • "让党旗更鲜,让军旗更靓"---夏日送清凉,致敬守护者,
  • 长安大学“两路”精神实践队走进“红色”青海: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