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英烈纪念馆 承红色赤子心
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凝聚的宝贵财富,它镌刻着先辈们的牺牲与坚守,指引着后人砥砺前行。2025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统忆烽火”实践队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菏泽市抗日名将姜玉贞烈士纪念馆,在这片见证英雄壮举的土地上,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传承先辈精神。
研学先行,初探英雄生平
为让此次参观更具深度,实践队在出发前专门组织了筹备会。实践队员们分头搜集资料,从历史文献、地方档案中梳理姜玉贞烈士的生平脉络:他出身于菏泽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养大,母亲常教导他“穷要争气,国难当头更要挺直腰杆”;1913年,20岁的他毅然参军,从普通士兵成长为晋绥军第六十六师第一九六旅旅长,凭借严明的军纪和勇猛的作战风格深受部下信赖。“以前只在历史课本上见过‘姜玉贞’这个名字,现在才知道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猛将,还是个孝顺母亲、体恤士兵的人。”实践队员们在讨论中感慨,这些细节让英雄形象从模糊的符号变得鲜活可感。实践队员们带着“他为何能在绝境中坚守”“这种精神在今天如何传承”等问题,期待着在纪念馆里找到更深刻的答案。
驻足石碑,重温烽火岁月
抵达纪念馆后,古朴的院落里,六座镌刻着历史的石碑静静矗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往事。实践队员们放慢脚步,在石碑前逐一驻足,指尖轻轻拂过碑上的字迹,仔细研读每一段记载。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第一座石碑详细记录了原平保卫战的背景:1937年9月,日军调集重兵进攻晋北,姜玉贞率部驻守原平,承担掩护大军集结的重任。“当时敌我兵力悬殊,日军有飞机大炮支援,我军却只有步枪和少量手榴弹。”实践队员们对照资料计算着双方实力差距,更能体会到这场战斗的艰难。第二座石碑上,“十日坚守”的细节令人动容:战士们“日食一餐,渴饮泥水”,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刺刀卷刃了就用石块砸,“城头阵地失而复得者三,街巷肉搏日达十余次”。
最让实践队员们揪心的是记载最后突围的石碑:战斗进行到第十天,部队仅剩不足千人,姜玉贞已完成掩护任务,本可撤退,却坚持留下断后。“左腿被炮弹击中后,他捂着伤口喊‘别管我,你们快撤’,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碑文中“血浸透军装仍高呼杀贼”的描述,让不少队员红了眼眶。实践队员在笔记本上写道:“石碑上的每个字都像带着温度,那是英雄用热血焐热的忠诚。”
在石碑旁,讲解员补充了一个细节:姜玉贞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他的遗体,发现他口袋里还揣着一张被血浸透的家书,上面只有潦草的几个字:“母勿念,儿为国死,值。”这个细节让实践队员们想起出发前查到的资料——他离家参军时,母亲已年迈体衰,他却从此再未回过家。“舍小家为大家,原来就是这样具体而沉重。”实践队员们感悟,对“家国情怀”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践行初心,传承精神火种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在纪念馆的研学室里开展了“英雄精神大家谈”活动。实践队员们结合石碑上的记载和自己的感悟,分享着内心的触动。“姜玉贞烈士在绝境中坚守的,不仅是一座城,更是民族的尊严。”实践队队员感慨道,“现在我们虽然不用上战场,但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这种‘咬牙坚持’的精神同样重要。”
为了让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播,实践队员们还主动加入纪念馆的志愿服务中:有的协助整理史料,将石碑上的文字录入电子档案;有的为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英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再现原平保卫战的场景;还有的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感悟,“愿以吾辈青春,护佑盛世中华”,字迹稚嫩却充满力量。
夕阳西下,实践队离开纪念馆时,余晖洒在石碑上,将实践队员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此次参观不仅让大家深入了解了姜玉贞烈士的英雄事迹,更让红色精神在心中扎下了根。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带着这份感悟,在“三下乡”实践中踏实做事,用知识服务乡村,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作者:郜晨 来源:郜晨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访英烈纪念馆 承红色赤子心
-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色精神熠熠生辉,它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信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 07-16
- 实践淬炼青春
- 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赴滁州小岗村 “寻红色足迹 忆峥嵘岁月”红色艺术之旅实践队完美收官。队员们坦言,此行远超预期,在凤阳文化馆,
-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