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冀鲁豫战地寻踪:在历史丰碑间传承红色基因

  在历史的漫漫征途中,冀鲁豫地区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为了深度挖掘冀鲁豫战役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红色文化价值,探寻革命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曲阜师范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统忆烽火”实践队于2025年7月16日走进菏泽市牡丹区冀鲁豫纪念馆,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丰碑矗立:镌刻在石头上的胜利密码
  实践队员们刚刚踏入冀鲁豫纪念馆园区,一座座挺拔的纪念碑便映入眼帘。红三村保卫战、菏泽城解放、鲁西南战役……碑体上的鎏金大字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打开历史的钥匙,引导实践队员们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大家看这座‘红三村保卫战纪念碑’,上面记载着1940年伊庄、刘岗、曹楼三村百姓的抗争故事。”实践队员们围在碑前,细读着那段用热血写就的历史:当时村民们面对日伪军的“围剿”,没有枪就用土枪、铁锨,没有炮就用滚木、石块,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构筑寨墙、挖掘地道,硬是用血肉之躯坚守了14个月,创造了“土八路”战胜正规军的奇迹。
  “零下十几度的寒冬,战士们为了伏击敌人,在雪地里趴了整整一夜,连睫毛都结了冰,却没人敢动一下。”讲解员指着“菏泽解放纪念碑”上的细节描述,让实践队员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寒夜里坚守的身影。通过一座座丰碑,实践队员们不仅读懂了战争的残酷,更触摸到了胜利背后的密码:是军民同心的坚守,是灵活机动的智慧,更是“向死而生”的勇气。
英魂长眠:纪念园里的精神传承
  离开纪念碑群,实践队来到散葬烈士集中安葬纪念园。苍松翠柏环绕中,整齐排列的墓碑上,既有王秉璋、刘星等指挥菏泽城解放的将领,也有杨勇、苏振华等在郓城战役中重创日伪军的英雄,更多的是名字都已模糊的普通战士。实践队员们轻轻擦拭着碑上的尘土,在静默中聆听那些未曾远去的故事。
“这位朱程司令员的事迹,让我们所有人都红了眼眶。”实践队员们在朱程烈士的墓碑前驻足良久。1943年9月8日,时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的朱程,在“王厂血战”中被日军重兵包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果断命令部队抢占土墙围子固守。当敌人最终突破防线时,胸部中弹的朱程甩掉染血的上衣,挥舞大刀冲入敌群,直至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33岁。“为祖国立功的时刻到了,为祖国拼呀!”实践队员们被朱程司令员不惧牺牲的精神深深震撼。
“他们中很多人都和我们年纪相仿,却在最好的年华选择了为国牺牲。”实践队队员在笔记本上写道。在纪念园的留言簿上,实践队员们写下这样的感悟:“墓碑上的名字会褪色,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永远不会过时。”
乡音忆史:老人口中的鱼水深情
  为更鲜活地感受历史,实践队专程来到菏泽乡下,走访了几位亲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人。89岁的张爷爷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那时候八路军住我家,晚上帮着挑水、扫院子,吃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红薯面窝头,临走时还把仅有的几块银元留给了我生病的娘。”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比划着,眼里闪着光,“他们说‘我们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吃饱饭、不受欺负’,这话我记了一辈子。”
“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共产党啊!”78岁的李奶奶接过队员递来的热水,说起当年支前的经历:“男人们抬担架、送弹药,我们妇女就纳鞋底、做军粮,连夜赶制的布鞋,鞋底上都绣着‘打胜仗’三个字。”老人们朴实的话语,让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所谓“鱼水深情”,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战士们对百姓的守护,是老百姓对军队的信任,是在战火中凝结的血肉联系。
  曲阜师范大学“统忆烽火”实践队”的此次菏泽之旅,是一次探寻红色基因、汲取红色精神力量的旅程。实践队员们通过品读博物馆中矗立的一座座丰碑、参观散葬烈士集中安葬纪念园、与战争时期的老人交流,收获颇丰。实践队员们将以革命精神为标杆,将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担负起当前的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郜晨 来源:郜晨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寻迹烽火忆初心,青春担当续华章 ​
  • 美育润泽童心梦,巧手编织成长虹——宁波轨道交通职工
  • 冀鲁豫战地寻踪:在历史丰碑间传承红色基因
  • 实践淬炼青春
  • 实践淬炼青春
  • 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赴滁州小岗村 “寻红色足迹 忆峥嵘岁月”红色艺术之旅实践队完美收官。队员们坦言,此行远超预期,在凤阳文化馆,
  • 07-16
  • 政企智联 数聚瓷力——广东工业大学“振兴燎原”突击队